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孔子说:“君子能和谐相处而又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
钱穆先生认为“和”与”同“是有区别的,”和“是无乖戾之心,”同“有阿比(偏袒勾结)之意。君子崇尚仁义,所以可以不同,小人追求名利所以不能和。
李泽厚先生解释这句话的意义是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才能实现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性。他从古注中发现,”和“的前提是认可、赞成个体差异的存在,然后使之各就各位,才能实现和谐,这就是中庸之道,也是整个儒家的根本。
稻盛和夫先生把这一段理解为“君子可以和自己思想完全不同的人和谐沟通,不是表面上的行为同一。而小人只是表面上的行为同一,而不能做到和谐相处。”具体对应两种情况,一是,公司一味将所谓公司文化强行灌输,表面上语言一致,但实际上企业是缺乏整体性的,所谓企业文化也是无稽之谈。另一个是,企业管理者的资质之一就是能够和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和谐相处,良好沟通。如果公司只是为了表面上一团和气,行为一致的话,那么公司只是关系和谐的一盘散沙。稻盛和夫先生建议领导者应当提出超越年龄、阶层、工种的让所有人产生共鸣的思想,以此感召公司员工。而这种思想很可能是一“人间正道”为基础的提出来的。
我注意到钱穆先生特别加上了一句,大意是如果只是为了求同而失和,则大同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李泽厚先生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则适用于政治,强求“一致”、“一律”、“一心”、“定于一尊”总是没有好结果的,“多元”、“多样化”才能发展。呜呼,大学者总是有大判断,每每总惊醒后人。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啊,怎么能认为后来的不如今天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不明白道理,那就是真的不值得敬畏了。”
钱穆先生认为本则表达孔子乐育英才的宏旨,同时也劝勉世人珍惜时光精进于学问,所以把“无闻”理解为无闻于世(即成名)。
李泽厚先生采用王阳明的解释,把“无闻”理解为无闻于道,即不明白道理。同样表达进德修业,时不我待的含义。
稻盛和夫先生认为这段不仅仅表达不要轻视年轻下属的意思,孔子更像是要表达年长者、资深者、领导者有责任引导年轻人发挥其内在潜能而更好地成长。用稻盛和夫的话说就是给部下注入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