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分析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很多时候不仅符合更宽泛的社会目标,甚至为社会目标所必须。
这就是第二册的核心——自利动机。围绕自利动机,第二册从供给需求、消费者行为学、组织行为学三大方向展开,与第一册不同的是,这一册不再着重讲述各式各样的案例,而是加强了理论及模型的分析,书中的图表和公式也表明了这一册谈到的内容更加具体深入。
书中很多处引用了亚当·斯密对自利动机的描述,他将自利动机称为“看不见的手”,一心利己的消费者完全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有哪些后果,但在“看不见的手”的驱使下,他们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社会利益。
这只手是经济利润的胡萝卜,也是经济损失的大棒,它使人、社会、生物界达到各自的长期均衡状态。
斯密在《国富论》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者或面包师傅的仁慈之心,而是他们的自利之心。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他在两个世纪以前就观察到,卖家之间的竞争会激发他们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同时寻找更便宜的生产方式。第一个摸索出这一方式的人,能比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利润,虽然这只是暂时的。其他人效仿新产品和新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降价压力。
从这一点来看,尽管卖家的初衷只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但最终却造福了所有消费者,如今的国产手机市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但是,作者本人也提到,现代经济学家往往忽视了一个问题——并不是只有自利动机才最重要,人的本性中也存在一些原则,会使我们关注他人的命运,以他人的幸福为己任。
因此“看不见的手”所指的自利模型是,****掌握自己的重要成本或重要利益,但并不无限制地追求私利。
这里,作者谈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父母是否愿意自家孩子跟“经济人”结婚。
经济人其实指的就是完全没有无私动机的人,他唯一关心的就是个人的物质成本和收益,就是我们说的无限制追求私利的人。
我们每个人恐怕都会认识一两个多多少少有点像“经济人”的人,很多时候,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对他们避而远之。而且从自利模型来看,经济人与社会存在的需求也是极不相符的,因为想要获得成功,哪怕是从单纯的物质角度看,人们也必须结成信任的关系和联盟,但并没有明智的人愿意信任一个经济人。
因此,经济人最后必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社会孤立。
而从婚姻角度来看,如果一个经济人真的把对方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这是重要前提),即他唯一关心的就是两个人的物质成本和收益,为了两个人,他可以无限制地去做任何事。
从表面上看,两个人间的相处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可能会衍生出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把这对夫妻作为一个“经济人”整体放在社会上看,并不会有明智的人愿意和其结成信任的关系和联盟,因此这对夫妻很可能会遭到一定程度的孤立。
这又会反过来影响两人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这个“经济人”整体破裂,两个人就地转身。
在现实情况中,父母有时很难分辨自家孩子的另一半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一心对自家孩子好的的“经济人”在当下看起来的确是讨喜的,父母往往也很倾向于接纳对自家孩子更好一些的人。
但时间一长,“经济人”的影响的确又会痛彻心扉,再夸张一点讲,“经济人”当初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动机结婚也是不得而知的,不要忘了,“经济人”是追求无限制自利的人。
那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
这种世纪难题,我怎么可能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