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傍晚,在哈尔滨的一场艺术展上,冷清的馆内,展商寥寥无几。我正要离开展馆,却被五彩缤纷的蝴蝶吸引。我第一次见到如此美妙的剪纸。展位前站着一位阿姨,身着唐装、笔直的身板、清秀的面容。她就是剪纸艺术家施丽华。我注视着蝴蝶,她像遇到了知音,兴奋地说:“这些剪纸都是我手工剪的,我可以现场剪脱稿剪纸,剪一万只蝴蝶都不会重样!”她边说边演示:一把剪刀,一张普通的纸,不打底稿,拿起即剪。顷刻间,一只美丽的蝴蝶跃然纸上。几分钟简短的交流,她没有推销展品,只在兴致勃勃地介绍剪纸艺术。第一次与她相识虽然短暂,但她谦和优雅的形象和精湛的技艺,让我记忆犹新。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施丽华作为施氏剪纸第三代传承人,她潜心研究剪纸艺术60多年,已荣获“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中国剪纸终身荣誉奖”等80余奖项;她参加全国各地的现场展演百余次,多次举办过个人剪纸展;她的故事曾在中央电台、央视网、各省市电台、省内外报刊、杂志曾多次报道;她的剪纸作品深受剪纸爱好者的青睐,甚至被国内外朋友以及博物馆收藏。
施丽华所获得奖项有:1987年剪纸《彩灯》荣获一等奖;1999年建国50周年全国剪纸大赛《蝶恋花》荣获金奖;2000年剪纸作品《舞》获全国剪纸赛金奖;2003年作品《千蝶图选》,荣获全国剪纸赛金奖;2006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施丽华剪纸》专集并被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她的剪纸作品及论文被发表在《中国剪纸选集”、《中国剪纸研究》第一、第二卷;2012年 作品《迎文博百蝶争艳》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奖赛《金凤凰》金奖;2016年 剪纸作品《争艳》荣获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銅奖;剪纸作品《和谐》在黑龙江省2016年庆祝建国95周年剪纸大赛中荣获金奖等;2017年在黑龙江省"龙江情.黑士韵“首届剪纸艺术展中获金奖并被黑龙江省非遗中心收藏。
从相识到相知,常听她说,自己很普通,没做什么惊人的事。我却透过她的“平凡”看到了她独特的魅力。她既是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一位母亲,但她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剪纸艺术,只为传承!
一场大火坚定了施丽华的传承信念
施丽华祖籍是山东掖县,奶奶、姑母、婶娘都是剪纸、花馍高手,母亲继承了这些技艺。施丽华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大,家中的剪纸、花馍、布艺、糊灯笼等手工活都由母亲和她完成。其中花馍的图腾和故事,对她后期剪纸的创作影响最大。她耳濡目染6岁开始跟母亲学习剪纸,一剪就是60多年,从未间断。她小时候最开心的是围在母亲的身边,细心观察:母亲手中的剪刀像施了魔法般上下纷飞,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就涌现在眼前。每剪一幅作品,母亲都会讲一个故事,简直太神奇了。好奇心使她拿起剪子模仿母亲的花样剪,慢慢地,她迷上了剪纸,上学也剪,在同学“谢谢”的鼓励中一直剪下去。
她学剪纸时条件很艰苦,既没有专用剪纸材料也没有图样,只有一把剪刀。剪纸材料是废旧的作业本,为了节约,她每次都先在头脑里构思好,才动剪刀。这些年为了学习剪纸,她已记不清自己剪了多少张纸,用坏了多少把剪刀。当大家向她讨教是如何炼就脱稿剪纸这一本领的,她凝练成四个字:熟能生巧。“熟能生巧”也正体现了施丽华的工匠精神。
当她在各大赛中崭露头角时,许多慕名而来的人找到她,希望她能传授剪纸技艺,可母亲立下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只能婉言谢绝。然而,一场大火改变了她。1998年,施丽华家中着了一场大火,她要冲进屋里抢出作品,却被家人拦住了。那是她一剪刀一剪刀剪出来的啊!看着几十年的心血全部化成灰烬,在剪纸中一直坚强的她,第一次流泪了。大火烧掉了她的作品,却燃不尽她对剪纸艺术的执着!她意识到:培养传承者,让剪纸艺术传下去,太重要了!她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家人,却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这可是咱的传家宝,怎么能随便传给他人?”她说,“传给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传下去!我不能让老祖宗留来这么好的技艺,从我这里失传!”在她极力的坚持下,最终打破了施氏剪纸传内不传外的家规。
不断创新培养优秀的传承人
从1999年开始,施丽华正式向社会传授剪纸技艺。她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学会这门技艺,于是就走进校园。她先后为老年大学、社区、省市妇联培训班、特殊群体、各大院校、幼儿园等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她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哈尔滨市锅炉小学校等多所院校聘为指导老师、顾问。
她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施氏剪纸教育理论体系”。她的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既保留个性又有创新。她将传承和教学相结合、艺术鉴赏和实践相结合、现代化的设备和传统手工技艺相结合,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实现了对剪纸技艺的兴趣、体验、研究到创新的过程。让学生用讨论、心得、论文等形式加深对剪纸艺术的理解。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们喜爱。授课时,她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并鼓励说:“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剪纸艺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勤奋、专注,跟着心剪,贵在坚持;在传承中不模仿别人,要勇于创新,形成自己风格的有灵魂的作品才有出路。”有时,课堂上除了学生还有旁听的观众,总是座无虚席。一次200名学生上课,一齐喊“老师好”很震撼,现场电子投影仪教学效果非常好,每名学生都有了处女作很兴奋。
最让她欣慰的是她的学生达数千人,遍及国内外,最小的4岁,最大的70多岁。她因剪纸和学生结缘,甚至成为家人。学生中有的当了剪纸老师,有的荣获了奖项。一名学生,在沈阳五所学校任教,她的学生也曾多次获奖;有的学生在国外教剪纸,对她说,“外国人非常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一定要像您把剪纸技艺传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感谢老师的传承,让我受益终生!”
她在教学中勇于探索总结,她在剪纸作品中也不断推陈出新。她以施氏剪纸为基础,创出很多适应时代的佳作。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剪208个精品花瓶。那年夏季,她每天要坐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剪。脱稿剪纸,创作的灵感不能间断,需要一气呵成。汗水顺着她的额头、眉毛一直往下滴。她擦掉汗水继续剪。她废寝忘食地熬了几天几夜终于把作品赶出来了。这时,她的双眼模糊了,脖子硬了,手上磨起了水泡,大拇指肿了整整一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年哈博会上,这幅《迎奥运百花齐放》荣获了十佳精品奖。
把传承融入公益事业回报社会
施丽华是一位爱心剪纸艺术家,很多公益活动都有她的身影。她关爱山区(乡村)的孩子,尽心尽力。
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应省电台邀请随蒙牛集团到木兰去慰问、支教。2012年6月去了被评为《全国最美的山村教师》的学校,在那里,她被刘效忠老师为全校仅有的20名学生,坚持教学31年事迹所感动。她思考着:偏远山区(乡村)教师的这种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太感人了,年轻人能做到这些,我更应该做。那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我把剪纸的技艺传授给他们,这可能会改变一个家庭的现状,改变孩子的一生,让他们剪出自己的精彩世界。
于是,她积极参加公益支教,甚至带病支教。她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希望多参加公益活动。教的人越多,一代一代传下去的人也越多。一次西川小学公益支教,当她一进教室,有人喊“起立”,孩子们都站了起来,齐声喊 “老师好!”热烈的掌声也响起。上课,不用操心纪律,孩子很懂事,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生怕漏掉些什么。孩子的思维很活跃,动手能力也特别强。课间,孩子连上厕所的时间都不舍得去,还在剪着。当她要离开的时候,孩子们把她团团围住,有的拉着她的衣角问“老师,下次还什么时候来?”“圣诞节会来吗?”有的拉着她的手“老师,我剪一幅作品送您好吗?”她的眼睛湿润了,从孩子纯真的眼神里让她看到了剪纸艺术传承的希望,怎能忍心扔下这些孩子!她俯下身,抚摸着孩子们说“好孩子,你们好好剪,我一定会再来!”她暗暗告诉自己,这里孩子更需要我们这些民间艺人!
从此,“我一定会再来!”成了施丽华不变的承诺。她风雨无阻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公益活动。现今,她已当了奶奶,孙女们都很喜欢剪纸,她们最喜欢依偎在奶奶身边,让奶奶给剪纸,可她没时间陪伴孙女们!每次提及培养“施氏剪纸第五代传承人”的事,她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但她说自己从未后悔过,山区(乡村)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孙女一样天真无邪、乖巧,他们渴望接触知识尤其是艺术课,更需要她,教那些孩子就当作在培养自己的孙女一样。希望自己孙女们长大了能理解奶奶所做的。
为宣传剪纸艺术,她还进入社区、院校举办个人剪纸展。
2002年4月26日,在哈尔滨市教师住宅小区,第一次正式举办了个人剪纸展,这也是黑龙江省女姓首位个人剪纸展。龙江经济报、新晚报、黑龙江画报社等进行了报道。2011年12月个人剪纸展走进高校,在哈尔滨理工大学阳光大厅做个人剪纸展,哈电台专题播出。2017年10月,施丽华个人剪纸展在阿城山区松峰山镇李店小学展出,这创全国首个。阿城电台、央视网进行了报道。收到了现场的村民观众、师生的一致好评,社会反响很大。2018年3月,施丽华个人剪纸展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展出,现场领导、师生给与了她高度赞赏。省电台《新闻在线》、省电台《新闻夜航》、哈电台《都市频道》、新晚报、生活报、百度、央视网、全国教育网先后报道,后又接到工大各校区的邀请。
她的心愿是让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施丽华为人随和低调,淡泊名利,令她引以为傲的是陪伴她多年的几把剪刀,每一把剪刀都凝聚着她的剪纸历程。她还精心创作了以自己剪刀为原型的作品。样式新颖,独具代表性的剪刀作品被她所珍藏,也被个别同行作为原创作品宣传、使用。其实,她的剪纸作品常被仿制,作品集也被盗版翻印出售,她都无暇顾及。但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下,损害民间艺术原则性的问题上她却很果断。曾有一美国集团要多国发行她的作品被她拒之门外;还有很多国内要做模具批量生产的被她拒绝了。她说,“民间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要保护好。过于追求商业化、利益化了没办法保证作品的质量,更破坏了民间艺术的本真,失去传承的价值。”这些年她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努力着,可一己之力毕竟有限,如何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创作品的知识产权,这是非常现实的重要问题。
其实,她的每一件剪纸作品都是玲玲剔透,精美绝伦的珍品。她以蝴蝶剪纸为著称。她把鱼、花、生肖、人物等都融入了蝴蝶中,利用衬色剪纸的手法,赋予了蝴蝶生命力,把蝴蝶表现的千姿百态。每一只蝴蝶都是唯一的,可谓巧夺天工之作。其中《百蝶图》、《千蝶图》、《蝶恋花》、《争艳》等作品足以让人大饱眼福;雪花是哈尔滨冰城的象征,她从一朵朵雪花中感受冰雪之美,剪出一千朵不一样的雪花,并非容易的事。雪花作品《我爱你,塞北的雪》剪出了她对家乡的热爱;还有再现了东北的生活习俗的“东北风”系列如《堆雪人》、《狗拉耙犁》、《山村爱情》、《林中猎人》、《春耕》、《庆丰收》等;连年有余系列、花瓶系列、肚兜系列以及微型剪纸系列等等。她用剪纸的形式把这些自古深受民间喜欢的美好寓意表现的淋淋尽致。
她的剪纸既有对传统的传承,也有对现代生活的融合。她的剪纸作品不止是很受欢迎的艺术品,也是很精美的生活品,被广泛应用于家居用品、旅游纪念品、设计装饰品等等。不管是艺术品,还是生活品,她剪纸的作品总让人赏心悦目。
现年68岁的施丽华,对剪纸达到了痴迷的状态。为了坚持传承剪纸艺术,她付出了太多,手指变形了,眼睛花了......她都不觉得苦,不觉得累。提到剪纸,她嘴角总洋溢着甜甜的微笑,眼睛里散发着异样的光芒。
她说“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民间艺人,过去自己也只是爱好者,剪剪而已,很少有人去关注。现在,我遇到了最好的年代,国家重视,地方扶持,给了我很多展示的机会。我又很荣幸成为了一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我会珍惜这份荣誉,在民间剪纸艺术方面,一直剪到老,教到老,传承到老,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正是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励着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坚持下来,越走越远,成为凤毛麟角。
“银剪翻飞生精妙,巧手幻化舞乾坤!”美丽的蝴蝶,灵动的雪花……她的剪刀下再现了生活的真、善、美。她剪的是生活,展示的艺术家的情怀。在民间艺术传承的舞台上,她宛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永远为我们绽放精彩,对于漫长的“破茧成蝶”的蜕变过程,却轻描淡写,留给我们回味!她是一位真正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用慈母般的爱滋养着剪纸艺术,传承着民间艺术。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她在民间艺术的传承中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她回忆起来都历历在目。剪纸艺术早已融入了她的血脉,在传承的路上,体现了她对家人的感恩之情,也体现了她对民间剪纸艺术的敬畏之情。现在,她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某一天,带着万只不重样的蝴蝶挑战世界吉尼斯纪录,让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走出国门!
愿她能够早日实现心愿!
附参:施丽华艺术简介和荣誉奖项
施氏剪纸第三代传承人
哈尔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民协会员
中国文促会剪纸专业委员会会员
省工美协会会员
省民协、市民协会员
国家级一级工艺师
省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剪纸德艺双馨获得者
中国剪纸终身荣誉奖获得者
哈尔滨市十大民间艺术家
奖项:
数十次参加国内外举办的文博会,数十次获奖
1987年 剪纸彩灯荣获一等奖
1999年 建国50周年全国剪纸大赛《蝶恋花》荣获金奖
2000年 剪纸作品《舞》获全国剪纸赛金奖
2003年 作品《千蝶图选》,荣获全国剪纸赛金奖
2006年 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施丽华剪纸》专集并被黑龙江省图书馆收藏;她的剪纸作品及论文被发表在《中国剪纸选集”、《中国剪纸研究》第一、第二卷;
2006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关东滿族》、《黑龙江省文艺名人》
2012年 作品《迎文博百蝶争艳》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奖赛《金凤凰》金奖
2016年 剪纸作品《争艳》荣获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銅奖;剪纸作品《和谐》在黑龙江省2016年庆祝建国95周年剪纸大赛中荣获金奖等。
2017年在黑龙江省"龙江情.黑士韵“首届剪纸艺术展中获金奖并被黑龙江省非遗中心收藏;1997年黑龙省《生科杂志》、《黑龙江省画报社》、《中国伏羲文化》、《金源奇珍》、《哈尔滨工艺礼品》、《哈尔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