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欢迎来到琦琦的树洞!这是我在简书坚持原创文章第2天(第2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我会以我的视角来记录我思、我想、我感。
回顾:
《道德经》第一章讲述了道和名的关系,有和无的关系,以及道与有、无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道和名一个是内在的,另一个是外在的。有和无是支撑道德两根柱子,是根基。道随着时间、空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章则是更深层次的讲解什么天然道德?以及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变的,而什么又是不变的。
一、变化
美和丑,善和恶,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声和,前和后。
想一想,这里罗列的8种评判标准是本来就存在的,还是人们内心的评判标准?其实很多时候是每个人带着内心的一把标尺去衡量的。
a、当下审美流行语叫做“丑到极致就是潮流”。年轻人认为破洞牛仔裤是潮流,奈何你奶奶心疼你穿破衣服;
b、给对方第一印象不好,被认为“高冷”,实际相处后,发现对方另外脆弱或有趣的一面;
c、小马认为河水太深,妈妈告诉它,那是因为松鼠的腿太短,你要相信自己是可以过河的......
所以,矛盾不断变化和转化,这是永恒的。就意味着世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生就有死,有乐就有悲。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一面走到尽头,就会转化为另一面。所谓物极必反也。这和哲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二、不变
不变的是天然道德,是本真的东西。是不用别人教,心里自然流淌、发自内心的认知。
那么,圣人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及自身发展的规律,任由其发展。如此辩证的看待问题,行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不主观臆造,认知规律,任其发展,以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大美不言,大道无形,无上的智慧。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教育这个话题。韩愈《师说》里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有些翻译会把这个道翻译为道理,知识。我个人认为,这个道更符合《道德经》里提到的这个道,是无形的,不是名可以被显化的。做老师的只是一把钥匙,去开启孩子内心的智慧,这个智慧是任何人教不了的,是与生俱来的,属于每个独立个体最珍贵的宝藏。作为老师,只是去开启就好了。老师们可以传授的是技能,千万不要把自我内心的私欲知障用来书写在一片白纸上,好为人师。
我认为,教育的本质不是一定非要考高分,上名校,而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体,去创造无限的可能性。《大学》里说: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意思就是: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末,假如把根本当成了外在的东西,却把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
德和财,品格和分数,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谁本谁末,内心要坚守自我的底线,万万不可本末倒置,否则教育的悲哀就是这个社会的悲哀。
三、架构彩虹桥,与内心深度联结
前两天收到孙岩老师寄的《意志力》这本书,据说读完这本书,能量会上好几个等级。其中提到,戴梦德博士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表明,不同层次的语言、演讲、音乐都有一定的能量,层次的高低决定能量的不同(能量和智力无关)。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听到“你真美”“你真棒”诸如此类积极地词语,你的身体肌肉和意识发出的脑波会产生强烈的反应;而听到“烦死了”“你真笨”这些消极的词汇,浑身肌肉无力,精神疲乏。樊登读书里推荐的这两本书《非暴力沟通》和《父母的语言》里有说话技巧--具体的方法论,教会我们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实验里,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能量反应。
所以低能量的人喜欢靠近高能量的人,高能量的人无形中会影响低能量的人,就像我们喜欢被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的感觉,没有人会喜欢一座冰山,尽管它很美。
如何提升自我能量?
外观感受可凭肉体,而精神力量,非经内察而不可知。空杯心态,与心联结,与智慧联结。增强自信,就能很快上升一个新高度了。这点我自己有很深刻的体会。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次总结都会有“心”的触动。
世界如锦心如梭,遇见未知更好的自己!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