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一个多年未联系的初中同学聊天,他说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在一家整形医院从事互联网运营工作,做了十几年。
我问他都会干什么,拍摄、剪辑、短视频、直播、中控互联网那套都做。
我又问,十几年的运营经验,也算见证了自媒体发展过程,你啥都懂,怎么不做点自己的产业。
他说每天基本都是两点一线,公司、家里。习惯了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收入也能温饱,没想过离开,也没想去做点什么。可能比较懒吧,以前的很多同事,他们做自媒体都发财了!
听完他的话,我想这就是典型待在舒适区不愿意动的人吧。
又想这或许不是懒,这是一个认知边界的问题,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思维方式,固有在他所看见的世界里。
他永远赚不到超出他认知范围外的钱,因为他只想上班,没想过去创业,没想过用他的知识能力去为自己创造财富。
想起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在人格理论领域曾提出一个概念叫:”个人构念论“,一个人构念是由个人过往的见识、期望、评价、思维等形成的观念。
他们用过往的固有思维豢养着身上的每根神经。
当他们遇到事情时候,就会用原有的思维来作出反应,对他们认知之外的,就会惯性的去否定他,让自己待在自己原有的认知里。
作家雾满拦江曾说过:“认知不足的人,必困于自己的内心,举目所见,只有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拼命求索,却无改于自己的命运之分毫。”
你的认知在哪里,看到的世界就在哪里,认知决定我们看待世界的高度。
鲁迅先生曾评价《红楼梦》:一本《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认知不一样,看待万物也就会不一样。
佛学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一花便是一花,一树便是一树。
那应该怎么提升我们的认知,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呢?
1、多读书、勤思考
在这个信息随处可取的时代,读书似乎成了难题。
百度啥都有,读书多累,这是我听过最多的回答。读书无用,似乎成了我们现有的认知。
看《主持人大赛》时,我被董卿完全圈粉了。
特别是那句:“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她的这一段评价,从画面中对立关系,再延伸到背后“对立与平衡”的对立统一,思想之深之广难以企及,发散思路下的辩证思维更是如醍醐灌顶般引人深思。
那是临场写的词,得需要多少文化底蕴,多少的积累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张爱玲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以及你爱过的人”。用这句话形容董卿真是再合适不过啦。
读书让我们了解更大的世界,了解超出我们原有的认知范围。但读书,不能光读,还要勤思考。
《这样读书就够了》作者就是强调我们读书的时候,要把书里的内容用到自己的生活场景中,这样读书才有意义。
读书,是自我内化的过程,如果不内化成自己的,过不了几天,你连书里说了啥都不记得啦。
2、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
我比较喜欢看不同学科的书,跟不同行业的人聊天,做一些以前没做过的事情。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就如我们看到一个苹果掉下来,普通人就说苹果掉下来了,
果农却说苹果掉下来了,是该采摘了。
但是物理学家牛顿,却看到了万有引力。
不同的认知就会有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写在最后,如果你还是呆在自己原有认知里,希望你能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去接触不同的圈层,你会发现你的世界可以变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