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职时,新员工通常会从公司老板或人力那里收到一些口头上的承诺,比如,“弹性工作时间”或着“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些承诺是双方建立“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的基础。如果公司违背了这些承诺,被亏待的员工会产生负面情绪,比如会气愤、沮丧以及暴怒等,甚至有人会报复公司,以牙还牙。BBC英伦网的一篇文章认为,遇到雇主失信的情况,员工不该采取报复行为,而应使用“BRAIN”法则。
文章介绍,一项研究发现,有55%的员工表示公司在头两年就违反了承诺,65%的员工表示在过去一年遭受了雇主的失信行为。但雇主其实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只会对自身6%到37%的行为进行辩解或纠正。研究人员还发现,工作出色又想获得公正待遇的员工,当他们受到亏待后,负面效应更严重。也就是,最优秀的员工面对雇主失信时,最有可能实施“报复”。
文章作者认为,遇到雇主违背承诺,你可以使用“BRAIN”法则。五个字母分别代表了“获益”(Benefits)、“风险”(Risks)、“其他办法”(Alternatives)、“信息”(information)以及“无为而治”(Nothing)。
首先,员工要退一步思考报复行为的潜在获益和风险。报复行为也许会让人感觉愉悦,但这种“以牙还牙”带来的快感非常短暂,你可能很快就会感到内疚。不如想想其他办法,比如用尊重的态度与雇主进行沟通,告诉他/她违背了哪条承诺,这件事如何影响了你的个人工作表现和组织绩效。文章介绍,雇主通常会重视这样的对话,有数据显示有52%到66%的情况下,他们会道歉或做补救。
在采取行动前,最好确保自己掌握了全部的信息,弄清楚了必要的问题,比如:“这次的失信行为是否属于他/她可掌控的范围?”“其他公司同事有没有类似经历?”当你掌握的信息越多,你对情况的判断就会越准确,比如是该保持沉默,还是跟领导提出问题、或是要求补偿等等。
有时遇到雇主不守承诺,最好什么都不要做。这种“无为而治”不是要让你在工作场合看到或是遭到不公平待遇时保持沉默,而是要审慎思考,有所为,有所不为。采取任何行动前,你都要先确认在雇佣合同里哪项对你来说是寸土不让的,而哪些属于锦上添花不用去争辩的。
以上就是,公司违背承诺时,你可以使用的“BRAIN”法则。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