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上大学,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小镇,从小镇青年变成中二,来到这个初中时曾跑来看熊猫的城市。那时,唯一的印象是“太阳是从西边升起来的”:)
大学校园有很多梧桐树,当然栖息了许多识趣的小鸟,不依人喷粪,常常让人不自觉躲躲躲。在大大梧桐叶的庇护下,情侣们阴凉地儿谈恋爱,牵牵手。其中一对大二的D是我很认识的,包括R——难怪感觉面熟,她跟F的文艺感形似,不过生了孩子完全“孩子奴”,相信我,所有的病都好了,因为忘我、泛滥的母爱。真让人赞叹的世俗菩提心,了不起的父母之恩。
D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大哥哥,女朋友D是大姐姐,他们组织的心理学社让我跟B着迷,对了,B比我中二得多,她过早地洞悉了直接,了解了性向,并一段段在我们亲密的三人小分队面前上演“激情之爱”,女朋友换得勤快,wow,漂亮妹子。
双D和谐得就像他们本来而自然的样子,在一群中二看来,就像家里的哥哥姐姐那么舒服。曾经想:像他们一样谈恋爱,那就是幸福。大概我们会遇到那个对的人,懂自己的人,无关性别,恰好而已。
大三的男D开始实习,他很有商业头脑走商业,女D准备考研,最后考取的是某名牌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异地恋、毕业,或者有我们未必知道的原因,眼看着他们分手、和好、分手、复合,最终各自安好地结婚。
大二,我们从总是挖坑,阶段性建建建的老城区,搬到了新区,那是彻底从零建起的地方,尘土飞扬,青春期停留在那里。B还是老样子地寻找爱,我渴望走出这个城市。毕业时,我们都各自做到了。北京是一个相对长大的城市,已经过份成熟到老道,不会三天两头头脑发热拆拆建建,没头脑。
刚开始几年回学校或者见老同学,我们会走在老校区门口等,渐渐的能结婚的都结了,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家庭,呈现出“北京般的成熟”。似乎不讲孩子,我们面对面坐着,无话可说。人生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内容,难道只有感情、孩子可以拿出来讲吗?对我来说,这是太过乏味的体验,不。
于是,我看到了更多的部分,除了家庭、孩子、钱。命运的齿轮看似偶然,实则命中注定。分叉路口,我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活法,每一个活法都无可厚非,幸福貌似参次多态的模样。
再见一刻,愿我们既成熟又中二吧,成熟在于对未来和当下的踏实,中二是依然抱有赤子之心不改天真。至于城市,允许它继续中二吧,不折腾的话怎么跻身1.5线城市呢?它自有它的规律,我们是走过的路人。
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