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凌清清
1、咪咪生气地离开了画室
“好,我自己和爷爷说。”7岁的咪咪一把抢过我的手机,气呼呼地站起来,以很快的速度走出画室的门。
“啪”的一声,靠在她大腿和桌子间的画板由于她的突然离开,直接掉在地上。画板上夹着一本她正在临摹的线条画册,画册被摔得从夹子脱落。可怜有一页的一角被夹住,被扯烂了。
我有点生气地捡起画板、画册,把它们放回桌面。然后,我走出画室的门,想找找那个气呼呼的丫头。
画室在二楼,一楼下去后直接面向人来人往的大街。三楼是画室老师的家。“咪咪,咪咪。” 我叫唤了两声,没人应我。我看了一下三楼的楼梯,黑漆漆的,估计咪咪不会上去,因为她怕黑。
那她应该就是跑到一楼下面了。突然间,我有点担心她。毕竟晚上了,又是大街。不过我忍住了,没下去找她。一来考虑到她专门跑下去,就是想避开我。二来了解她一直很警觉,所以估计也不会跑到大街,最多在楼梯转角。
我回到画室,取出被夹在画板的扯烂的那一角,并找到被撕烂的那一页。我找画室老师想拿透明胶给粘上。画室老师说,等一下课程结束后他再处理。我很不好意思地向画室老师道了歉,然后继续坐着原处等咪咪。2分钟后,她回来了。
2、我不同意咪咪吃烤香肠
周五晚上8点半,我提早来到画室接咪咪。因为第二天公司还有事要上班,所以我想早点和她回家,早点休息。
咪咪正在专心画一条鳄鱼。快画完时,她抬起头:“妈妈,今天晚上我不想喝牛奶。我想吃烤香肠当宵夜。”
这周三,咪咪刚发过烧,现在身体还在恢复中。所以我很坚决地拒绝了她:“你现在病刚好。烤香肠很上火的,不能吃哦。”
咪咪马上有情绪了:“不,我就要吃。我病已经好了,我今晚就要吃。”
“妈妈知道你很想吃火腿肠的心情,但是今晚真的不能吃哦。下次再吃,好吗?”我还是那招,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不要,我就要吃。”
“妈妈不是不给你吃,但是最近你的身体不太好,所以不能吃。你还记得有一次下课后妈妈陪你吃了吗?因为那次你没有生病。
妈妈会在可以让你决定的时候让你做决定,但是不能让你决定的事情,你就要听妈妈的。”
“不,我今晚就是要吃。不然我不走了。”咪咪开始有点耍赖了。她果真就坐在那,既不画画,也不打算走。
“你不画画,那你坐着干什么啊?我们回去吧。”我真的很想回家洗洗睡了。
“我就是不画,也不走,我就坐在这里发呆。”
“妈妈知道你很想吃烤香肠,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就是不能吃哈。如果你现在还不想走,要不我就让爸爸等会过来接你。妈妈好累了,妈妈想先回去了。”
“不行,我不要爸爸来接我。我就要你陪我去吃烤香肠,不然我不走了。”
我能觉察到,那会只有两个字:烦躁!我真的很想回去了,但这妞就在那里赖着。我不能骂她,又不能强行把她拖走。
我甚至连6Q教育刘中良老师的大招--“我状况”表达都使出来了,还是没用。
所谓的“我状况”,是刘老师版权课程《高EQ智慧父母》里“神奇的四方格”的一格:当孩子的行为让TA自己开心,但却让家长不开心时。
建议家长不使用“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等“你、你、你”的指责。
而采用“我觉得好累”“我生气了”等“我、我、我”的我的状况和情绪的表达。
想了半宿,好像还是只能“我状况”表达:“咪咪,妈妈知道你很想吃。妈妈不让你吃,你很不开心,很不愿意。
但是妈妈真的担心你吃了,会再发烧。而且妈妈真的很累了,妈妈真的想回去了。你既不画画,也不走,就在这里发呆。这让妈妈很为难。妈妈走也不行,不走也不行。
要不这样,爷爷最疼你了。你问爷爷,如果爷爷说可以给你吃,妈妈就给你吃。爷爷说不能吃,那就不能吃了。
但是如果爷爷同意了,你吃完后出了什么状况,比如你又发烧了,比如你自己很难受,比如可能严重到要去医院处理,那你就自己扛着,行吗?
如果真那样,妈妈就当你再给自己买了个教训,好吗?”我不希望她吃烤香肠,但是如果她真的坚持要吃,我要让她知道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以及该如何应对。
“好,我自己和爷爷说。”7岁的咪咪一把抢过我的手机,气呼呼地站起来,以很快的速度走出画室的门。
3、我接纳咪咪的情绪,但是不接纳她的行为
“爷爷怎么说?”
“爷爷说可以吃。”
我和咪咪告别老师,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打给爷爷:“咪咪说你同意她吃烤香肠,是吗?”
“千万不能给她吃,刚发完烧的。”
“爷爷说了,不能吃哦。”我没有借题发挥,说你怎么说谎了之类的说教。
因为她情绪已经比较糟糕了,即便说了估计也没用。毕竟她真的很想吃烤香肠,却无法满足。
而且,我也让她知道了,我是有办法发现她有没有撒谎的。
咪咪的小手拖着我的手臂,慢慢走,不说话。
“刚才你生气地拿着妈妈的手机跑出去,画板掉地上,撕烂了一页书。妈妈已经告诉老师,并且和老师道歉了。
还有,你跑到楼下,妈妈刚才很担心你会不会遇到危险。”
“书又不是我撕烂的。”
“我知道,我没有说是你撕的。但是你没有把画板放好,导致书被撕坏了。”
我接纳她的情绪,但是不接纳她的行为。
4、妈妈不接纳你的行为,但是妈妈爱你
咪咪闷闷不乐地回到家,拉长小脸坐在小板凳上,也不换鞋。我真的很困很累,也有点情绪。所以我不再管她,而是回房间准备洗澡睡觉。
我依稀听到,爷爷出来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很伤心地跑到阳台哭了……
我一边洗澡,一边处理自己的情绪。6Q教育的刘中良老师说过,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我可以并应该无条件地爱我的孩子,即便她因想吃烤香肠而生气,因生气而跑开,因跑开而导致书本被撕,因走开而导致我担心她,因想吃烤香肠而撒谎说爷爷同意了。
即便她做了这一系列的动作,使我生气了,使我也有负面情绪了,但是我还是要无条件地爱她。
我洗完澡出来,情绪处理得差不多了。咪咪已经刷完牙,此刻躺在她的小床上准备睡觉。是时候再处理一下她的情绪了。
我敲门:“咪咪,妈妈可以进去吗?”
“嗯。”咪咪轻声应了一下。
“妈妈可以躺在你旁边吗?”咪咪同意了。
“妈妈知道你很想吃,妈妈也知道不让你吃,你很伤心难过。但这正是锻炼你自制力的时候哦。
妈妈很爱你,而且你要记住,妈妈永远都爱你哦。但是,你有些行为妈妈是不能接受的,比如你跑出去,比如你骗妈妈说爷爷同意了。”我摸摸她的头。
“妈妈,我觉得自制力就是让我自己控制我自己,我想吃,其实就应该给我吃。而不是你们控制我。”看来咪咪想吃烤香肠的意愿真的很强烈。
“自制力是控制自己不去做想做、但对自己不好的事情哦。好了,反正现在也吃不到了,我们就不想它了。睡觉吧,妈妈爱你,晚安。”我在她的小脸上亲了一下。
第二天一早,咪咪在床上听见我要出门,大声说了句:“妈妈,注意安全。”
这一刻,我知道,昨晚的事件已经过去了,而且没有留下不好的影响。
5、后记
回顾整件事情的处理过程,我自己一直有个疑惑:我到底应不应该让咪咪听从她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让她吃烤香肠。于是,我把这个疑问提给了6Q教育的其他准导师们。
在她们的提醒下,我也找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即便再回到当时,我想我还是会制止她吃烤香肠的。
首先,她这次生病的原因就是我放手让她试错的结果。她不愿意及时添衣,不愿意多喝水,喜欢吃烤炸的东西。我提醒她要对自己负责,然后任由她按自己的想法这么做,结果买了一个大教训。
所以我发现,因为她刚满七岁,年龄还是偏小,还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所以作为监护人,我还是要在必要的时候提供指导。
但是,在处理她的情绪时,其实我还是没有做到很好的“聆听”。6Q教育的精髓是“聆听、欣赏、我状况”。我用了“我状况”来表达我的情绪,但确实在“聆听、欣赏”方面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如果复盘整件事情,我觉得可以在下面的情景中这样处理。
当咪咪提出:“妈妈,今天晚上我不想喝牛奶。我想吃烤香肠当宵夜。”时,我很生硬地当场就拒绝了。
但更好的处理方式可以是:“哦,今晚不想喝牛奶了,想吃烤香肠换换口味,是吗?妈妈很欣赏你很懂得照顾自己,很有自己的想法,也很感谢你愿意把你的想法告诉妈妈。
周三的时候你生病了,现在刚恢复不久,如果今晚就选择吃烤香肠,我担心对你的身体不利。妈妈爱你,希望你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先欣赏她的优点,再表达我的担心。
当咪咪提出:“不,我就要吃。我病已经好了,我今晚就要吃。”时,我可以加入更多的为难。
“嗯。看到咪咪真的很想吃烤香肠了。真的很想吃,是吗?但是妈妈真的挺为难的,给你吃嘛,我担心对你身体不利。不给你吃嘛,我想你也有点难受。妈妈完全可以感受得到你是那么的想吃,那现在怎么办好呢?”将我的为难提出来,邀请她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寻求双赢的做法。
当咪咪提出:“不,我今晚就是要吃。不然我不走了。”时,我可以继续共情她的情绪:“嗯,看来吃不到烤香肠真的很不开心,真的有些生气,甚至吃不到香肠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那你是让妈妈陪你坐一下呢?还是你自己呆一会呢?”再次让她知道,我不想她吃烤香肠,但妈妈会陪伴她,需不需要由她决定。
育儿真是一个技术活,光知道理论还不够,只能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
简而言之,育儿是个需要不断PDCA循环的过程。
过程中,也许我们都会犯错,但无所谓,我们都有改错的机会。
最重要的还是要孩子知道那句话:“孩子,无论如何,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