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利的情况下,父母怎么保护孩子,换句话说,怎么培养孩子的抗打击能力,怎样在哪怕失去亲人的情况下培养抗打击的孩子?
桑德伯格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业女强人,她的丈夫2015年因为意外事故去世了,给她留下了一个7岁的女儿和一个10岁的儿子。
桑德伯格给出了几点建议,我们可以学习。
“Resilience”这个词,翻译成“抗打击能力”,但是它的字面意思是“有弹性、能够迅速复原”,用在形容人的性格就是“遭遇打击之后能够迅速恢复,重新振作起来”。
现在科学家已经把抗打击能力当成一项重要的性格指标。而且有研究证明,抗打击能力强的人,比别人更健康、生活更幸福、事业也更成功。有这个能力,就意味着当你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你不会被击垮!而且这个能力不是天生的,就好像肌肉一样,后天可以锻炼。桑德伯格给出了几点建议。
第一是要让孩子们明白,他们很重要,英文就是 “they matter”。什么叫“matter”呢?这里面社会学家有个专门的定义,就是别人能注意到你,别人关心你,而且别人还依靠你。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就关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如果我觉得我的存在毫无价值,根本没人在乎我,我感到被人拒绝,我很孤独,那往小了说,可能自暴自弃;往大了说,可能就会有一些反社会的倾向。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有时候一件小事就能毁掉一个孩子。桑德伯格举了个例子。她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学校花两天时间做了一个机器人,回家非常高兴,特别自豪,第三天再去,他做的这个机器人被几个孩子给毁了,而且那几个孩子是专门针对他,还特意告诉他:我们打坏你的机器人就是因为你一文不值!
从此这个孩子就是焦虑加抑郁,也不跟人交往了,每天就是用连帽衫把自己包裹起来往后排一坐。
这时候大人就必须得干预。
桑德伯格的第二条是陪伴。哪怕你也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你至少可以多陪伴孩子。你可以陪他散步,听他说话。这样的关系至少能证明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关心他,甚至还依靠他,他仍然 matter!
前面那个遭遇了校园霸凌的孩子,最后是他的一位老师帮助了他。老师就每周都找固定的时间陪伴这个孩子,孩子感觉到自己很重要,还跟老师交上了朋友,整个人就好起来了。
那么一般的孩子,可能平时就很活泼开朗,一直都被家长宠着,根本就不缺陪伴,本来就认为自己特别重要,这样的小孩怎么培养抗打击能力呢?
桑德伯格的第三条是跟孩子一起,公开地讨论历史记忆。不妨给孩子讲讲家族的历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在哪里长大的?父母一代是怎么奋斗的?早年的生活有多么不容易,以前的故事,不管好的坏的,都要谈。理解家族历史,孩子就能建立一个认同感,他就把自己和我们常说的那个“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联系在了一起。
人们说的男养穷,女养富,所以你与其“穷养”,还不如用历史去教育他。
一个人要是有了历史眼光,那就比较厉害了。眼前遇到的这点困难再大,也不能跟家族历史上的困难相比。所以历史上那些不好的事情也要讲,可能谈的时候大家都感到不舒服,但是桑德伯格说,从长期看来,这样的谈话能增强孩子的心理、甚至是身体素质。
桑德伯格至今经常帮着两个孩子回忆他们的父亲。她甚至走访了丈夫的亲朋好友,把这些人的回忆拍成录像,就怕将来孩子忘了父亲。有一次女儿说有点想不起来爸爸什么样了,她就给女儿播放了一年前女儿自己回忆爸爸的录像。桑德伯格给孩子定的规矩是可以感到难过,可以哭,甚至可以嫉妒那些有父亲的孩子,但是一定要记住这个感情,一家人互相依靠。
桑德伯格还引用研究说,回顾历史的时候一定要让每个人平等发言,这对女孩特别重要,能培养自尊心。发言之后还要把每个人讲的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自洽的说法,这对男孩特别重要,能培养控制感。
往大了说,一个国家要想有很强的抗打击能力,是不是也得让国民有认同感、陪伴感和历史感。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勇敢面对历史,特别是历史上一些不好的事情,那么这个国家的抗打击能力是不是也会有点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