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招商工作统筹机制
01 压实招商主体责任
各区县(自治县)政府和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管委会(以下统称区县政府)要履行主体责任,组织实施本区域招商投资促进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要抓实招商引资工作,亲自谋划招商,带头开展招商,督促推进重大招商项目落地。
02 健全协同招商体系
市级有关部门要牵头统筹推进本行业招商投资促进工作。市属国有企业要明确招商工作责任部门,用好境内外代表处或分支机构,协同开展驻点招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以市场化方式参与全市“一盘棋”产业招商、园区招商、资本招商、以商招商等工作。市招商投资局要充分发挥全市招商投资促进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的统筹作用,不断完善全市招商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协同调度重大招商项目。
03 完善驻外招商网络
充分利用好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的市级驻外招商联络处,统筹全市驻外招商力量,构建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的招商网络。依托驻外使领馆、侨商会、中介机构、市内企业驻外分支机构等,打造触达全球的招商信息网络,强化外资招商。
04 强化园区招商平台功能
要对照《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围绕各园区平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分工协作,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体系。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招商政策,探索设立专项投资基金,打造专业化招商队伍,增强招商能力和项目承接能力。
05 完善专班招商机制
聚焦全市产业发展重点,分领域分层级组建“市领导+行业主管部门+招商部门+区县(园区平台)”联动的产业招商专班,加快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促进构建完整产业集群。建立完善重大招商项目专班推进机制,专业高效推进项目落地。
推进高质量招商引资
06 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
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重点,完善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地图,构建目标企业库,明确招商工作目标。以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前10强、“专精特新”等企业,开展链主型龙头企业招商,引进标志性引领性项目。依托链主型企业开展强链补链延链招商,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优势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
07 实施场景靶向招商
依托数字重庆、智能制造、无人驾驶等特色场景,着力引进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项目,不断扩大场景优势。收集发布场景研发应用清单,策划重大项目,滚动发布投资机会清单,推进场景招商,积极引进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项目,打造生产生活生态。
08 推进产业转移招商
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部署,整合两地产业和资源优势,开展全球投资推介、毗邻地区联合招商,深化央地合作,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建设国家重要产业备份基地。用好鲁渝产业协作、三峡库区对口支援等平台,面向协作地区、对口支援省市招商,增强区县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09 提升展会招商实效
用好智博会、西洽会、中新金融峰会等重大展会平台开展专项招商,签约落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举办“投资重庆”系列专题推介活动,展示重庆产业发展基础和机遇。支持按规定举办或参与行业重点展会、论坛、会议等活动,有针对性开展项目洽谈、对接交流。
10 强化资本招商
发挥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优质招商项目落地。引进国家级产业投资基金和各类投资机构,引入风投创投人才和项目,增进资本投资活力。持续推进重庆市产科金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招商项目路演推介、产融对接服务,打通项目融资“最后一公里”。
强化政策支持
11 统一招商引资政策标准
制定全市招商引资政策规范,统筹招商引资标准,促进有序招商。对重大招商项目,可综合考虑投入产出平衡依法依规给予“一事一议”支持。
12 支持引进重大产业项目
引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优势特色农业等重大招商项目,对符合条件的给予专项奖励、新产品开发补贴、贷款贴息等合计最高2000万元支持。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境内外金融机构来渝落户或设立总部,给予其最高1000万元奖励。
13 支持引进外资类项目
对在我市设立的年实际到位外资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新项目(房地产业、金融业及类金融业项目除外),或超过3000万美元的制造业新项目,以其当年实际到位外资金额(美元)为基数,分别按不低于2%(人民币)、4%(人民币)的额度予以奖励,单个项目年度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鼓励存量外商投资企业的境外投资者加大以人民币利润转增注册资本,支持增资项目与新项目实际使用外资享受同等奖补政策。
14 支持项目做大做强
对成功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符合条件的,给予投资方最高2000万元/年的研发支持。对推进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符合条件的,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500万元支持。对实施技术改造投资和扩大再投资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对首购首用重大创新产品,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对在境内外成功上市的企业,给予最高800万元支持。上述支持奖励政策与市级其他扶持政策重复同类的,同一主体同一项目按照就高不就低、不重复享受原则执行。上述各项政策在有关市级主管部门专项资金中解决。
强化招商保障
15 加强招商项目管理
建立市级重大招商项目库,统筹管理推进投资额在20亿元以上的重大招商项目。完善招商项目“首报首谈”机制,规范招商引资秩序。完善招商项目可行性研判机制,避免盲目投资。完善项目流转机制,鼓励根据产业规划定位促进项目跨区域有序流转。
16 强化要素保障
对引进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项目,由市级优先保障用地;经招商投资部门确认特别重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由市级统筹保障。支持企业灵活选取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新型供应方式取得用地,降低用地成本。鼓励区县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就学、医疗等方面予以保障支持。
17 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制改革,优化企业开办、用地预审,实现营业执照、税务、社保等事项“一次办结”。加强招商引资领域诚信建设,严格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鼓励区县建立招商项目联合服务机制,提升招商项目服务水平。以数字化赋能招商,强化招商项目数字化、可视化、全流程管理服务。
18 营造浓厚招商氛围
打造“投资重庆”形象品牌,举办“投资重庆”系列新闻发布会,创新讲好重庆财富故事、重庆投资政策。用好新媒体、自媒体等媒介渠道,创新开展城市和产业推介,常态化展示我市尊商、亲商、护商好形象。加强最佳实践案例推广和典型问题案例复盘,鼓励“比学赶超”。19 优化招商考评激励完善招商投资统计体系和考核办法、评价办法,建立完善招商通报机制、督查激励机制,定期发布招商“赛马榜”。按规定对招商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对长期驻外招商人员,允许实行更加灵活的激励措施。
科学城打出“组合拳”助力民营经济“加速跑”
强化招商投资促进工作。西部(重庆)科学城通过种子基金、“双倍增”等政策加大企业融资力度,通过引育人才、“揭榜挂帅”、校企合作等方式强化技术支撑,还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打出“组合拳”,积极助推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助力科学城高质量发展。
金融“活水”助力科学城企业挺过难关更好发展
对首次完成科技型企业审核入库的企业主体,一次性给予每家1万元补助;对已认定为专业孵化器、市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运营机构每新增培育10家科技型企业给予3万元补助、每新增培育1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5万元补助。对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按照企业类型分别给予20万-50万元奖励,并提供每年最高30万元的贷款贴息。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抓住人才引育的“牛鼻子”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科学城发布“金凤凰”人才政策、博士博士后政策,今年初,重庆市人力社保局会同科学城出台《加快西部 (重庆)科学城人才双向离岸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助力民营企业引进人才。
政企双向奔赴,多项政策相继出台优化营商环境
在新近出台的《重庆高新区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责任分工方案》中,为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科学城将“支持民营企业联合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及上下游企业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比拼’等方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纳入市级科技创新重大研发项目的给予1000万~3000万元支持,对解决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项目最高补助1000万元。”
《重庆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到2025年,重庆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分别达到700家和3000家;到2027年,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在2022年基础上实现“双倍增”,分别达到1000家和4500家。年均增长超25%,全市占比提高至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