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了。学生离校以后又在学校各种折腾了三天。一半休息,一半整理各种文件,期末叙事文件,教案,还有下学期的教研计划,购书,买过年用的东西~反而觉得这三天过得超级累。然而,答应了和学生一起写作的~
第一天,《分享》,挣扎着写完了。因为写的是故事,动用了很多年久失修的记忆——写完了很久之后还觉得自己脑子疼~
第二天,空缺,于是名正言顺地休息。
第三天,中国近代史事件。早就想好了写新文化运动,脑子里转了很多东西,所有的思想启蒙运动以及科技革命~包括自己的以及身边人的“内在的变革”,想得很多,很累。于是去邻居家串门,从义正辞严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谈起(对方也是中学语文老师),谈到教学,谈到学生,谈到方法,谈到工作的利弊得失——两家的三个孩子在屋子里鸡飞狗跳,两个男人已经不堪其扰在沙发上睡得横七竖八——我俩聊得从投机到落寞,于是决定出去逛街。出门以后随机地开了一段之后才说,我们去哪里呀。那个时候我意识到,可能去哪里并不重要,我们两个都只是想跟自己待会。去了万达。逛了一大圈儿又去了沃尔玛,买了些家用的东西,一直到晚上10:30,逛到山穷水尽。到家之后才意识到,作文还没写哪。然而,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第四天,哈利波特系列。我很喜欢的,但是,与它的亲密接触已经是很多年了。按照命题人的要求,是要具体到某一部片子来谈“规则”的——按照我完美主义的路径,决定从头看起。时隔多年,还是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像这么奇幻到让人欲罢不能的,在中国文化中,是空白。而且,和成长相关。成长,也绝对不是简单的个子长高了,裤子变短了。有了成年人的样子,终身学习,终身成长,不断挑战,历练,不求一个好的结果。只求在年老的某一天,在太阳的余韵中回想往事时,能够无怨无悔。——好吧,想得够多,事情却没做多少。《哈利波特》看到2的时候,这一天已经结束了。好歹勉强在 第五天,继续看了哈利3,4,虽然说已经能够写文章了,但是还是觉得意犹未尽。然而,此时,李垚燏已经完成了《哈利波特》的统计,然后滚滚而来的,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英雄的认知”“自恋”……
滚滚红尘。我不想再去群里解释——一切解释都是掩饰。从本质上而言,这是一份“契约”。看着甘道夫在群里说“今晚10点以及明天12点”两个方案以后自我解嘲地来了一句“当我没说,还是明天中午12点吧。”心里开始翻江倒海。
第六天,“自我”真的很重要。有“自我”才会有一切,有活力,有创造性。当我面对一份假期作业的时候,我意识到很多——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家里人手不富裕,我要置办一家人过年用的东西,我要做卫生,我要做饭……假期过了没一个星期,我已经成为了“作业的俘虏”。于是我做饭的时候,打扫卫生的时候,在外出买菜的时候,遛孩子的时候——脑子里都在转着这个事情——拖延症越来越严重,心里的愧疚感越来越深,想着怎么去群里“表白”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真正去群里的动力越来越小——事实上,本没有多少的作业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心理成本,仿佛头顶上悬着达摩克里斯之剑一般。
回想自己是怎么一步一步成为“阶下之囚”的,有助于更好地开始“越狱”。走在作业前面,才能有自由。才能有自我,才能有自己的计划,自我的创造力。
这个世界不会在意你的生活里发生了什么,只会在意,你应该呈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