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
作者把思考问题时的表现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无意识层、进入层、发散层、归拢层。
1.无意识层是最浅层的表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进入层属于第二个层次,意味着对于某个问题有了针对性的思考,但这个思考仅仅停留在这个问题本身;
3.发散层属于第三个层次,在这一层的同学,已经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了,他的思考可以由一个题目,延伸到所有同类的题目;
4.归拢层是第四个层次,也就是最高的层次,即可以总结出问题的核心,找到问题的底层逻辑。
读书思考:
上课时,可能认真思考、思维敏捷、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处于“发散层”和“归拢层”。但实际上,处于这两层的学生是少数的,但老师停留在他们身上的目光是多数的。课堂陷入“尴尬”时,这部分学生能打破僵局,解决问题,是老师很喜欢的。
然而,老师不能忽视处于“进入层”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可能也一直跟着老师上课的思路在思考,只是相对缓慢,他们会附和老师的简单的问题,如“对”、“不错”,课堂上也总能听到他们的声音,但是当进一步问他们的时候,可能又不太能说出更多一二来。但是对这些学生稍加引导,相信也有更深入的思考。因此老师提出问题时,也要多看看这些学生的表情,多给予鼓励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我能行”的认可。
处于“无意识层”的学生是老师最不能忽视的,因为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可能只停留在“听”层面,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听了以后遗忘的也快,堆积久了,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这就让我联系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给学生学习的充分自主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给他们思考理解的时间,鼓励他们能汇报小组学习成果等等。而不是让他们感觉得不到关注,对课堂“敬而远之”。
结合《教育学原理》的相关理论,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人,发展的人、独特的人,要给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相信每个学生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