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将手机调成静音,有时会因此错过几个重要电话或信息,事后更需礼貌地解释一句,按理说来有些麻烦,毕竟解释说到底也是一件让人心累的事。可就这样,时间一长,竟也成为习惯的一部分。
那天下班,雨虽停空气湿冷。索性独坐车里,等队友下班一起回家。预计不会等太久,便打算趁着等待的时间刷个微博吧。我拿出手机,刚划拉了两下,儿子打进来一个电话,而没想到的是,这次我一个不落地接通了他数个电话。
下午17:24,如果打来第一通电话。跟我聊了一段关于凯叔讲故事里视频的话题,虽然我没听明白他说的是啥,但这对于他来讲显然不太重要。他问:“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家”,我说:“可能要等会儿,爸爸他们班级有个活动还没结束,也不知道还要等多久。”他说:“你为啥不先打车回家呢?”我说:“我刚开始没意识到会等很久。”他继续:“你应该学开车的,你要是会开车就能自己回家了。”我笑:“你说得对,那么我们家就还得再买辆车了”,他赶紧接话:“我已经想好买什么车了,就买奔驰吧。”没等我说话,弟弟凑过来插了一句:“妈妈,就买奔驰SUV吧。”还没等我感慨一下,他们说完了想说的便干脆地挂断了电话。
下午17:30,如果打来第二通电话。他追问我:“爸爸还有多久啊?”我说:“不知道呢,我还在等。”他说:“弟弟有些搅了,一直在喊妈妈。”我的内心戏来了,猜测着是不是哥哥不追着打电话给我的话,弟弟也就不会想着找妈妈了呢,转念又想,我总不能抱怨哥哥给我打电话这事儿啊。于是,我下意识地提醒自己耐下心来:“额,那怎么办呢?你能帮忙转移下他的注意力吗?”他有些为难,稍顿片刻,又说:“现在好了,外婆已经找到办法哄弟弟了”。说完,他再一次挂断电话。
下午17:34,如果打来第三通电话。我在心里微皱眉头:啊,又来电话了。接通后,他用轻快的语气告诉我:“我刚刚打电话给爸爸了,他说还有十分钟。”我立马回应:“好的,我知道啦。”他又体贴地说:“你要是在车里闷得难受,就打开门下车透透气吧。”我听了,心里瞬间开了一朵花。
下午17:45,如果打来第四通电话。我意识到,不管他再说啥,我都得保持耐心,温和地与之对话。他继续问:“爸爸来了没啊?”当他知道还没来的时候,拖了长长的一声“啊——”。我跟他解释:“应该快了,只是说好的十分钟有时会被拉长一会儿,就像你们幼儿园放学,小朋友们回家了,可老师还得再收拾一下呢。”他“哦”了一声,挂了电话。很明显,这“哦”仍是欢快的。
我将会等来他的第五通电话,是的,他还会打来,直至得知我们驱车快到家才会罢休。孩子的等待是焦急的,而我突然从这份焦急里感受到了他的行动力,也从这连续接听几个电话的内心起伏里觉察到了因爱流动激荡起的涟漪,从随意轻松到些许不耐烦再到刻意从容。从孩子的率性而为中,对自己的心态变化得以及时察觉,待他主动提醒我呼吸新鲜空气的那一刻,对渐生出的不耐烦给予了警觉与克制。换言之,要不是这几通电话的推进,很可能在终于等到队友下班打开车门的那一刻,我会忍不住抱怨一句:你怎么那么久啊。
只是电话而已,我却突然很想感谢那几通电话,由孩子穿插起来的生活点滴,带给我一丝感念。在阴冷的傍晚,华灯初上的下班路上,车内的温度刚好,纵然时候已不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