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刚到这家单位时,我很焦虑,脑袋桨糊,对待工作和同事不得要领,有一段时间很不受欢迎。
主要原因是,那段时间我经常让同事莫名其妙地承担了我的任务。
从原单位到现单位,虽然在一个系统,工作性质差不多,但工作量大了不只一点点。刚入职现单位时,领导认为我有八年市直部门工作经验,对我是既期待又放心,也就没有安排人领我进门,直接让我接手了一篇又一篇的材料,其中多数还是领导讲话稿。
我对整个地区的情况还不熟悉呢,怎么能把领导的意思讲到位呢?不得已,只好厚着脸皮缠着新同事,让大家帮我找各种素材,有时候任务很紧急,就把同事催得紧,甚至发展成“我的工作成了他们的工作”的地步。
问题就出来了:我把同事当成具体任务的搭档甚至下属来使唤了!事实上,那些任务只是我自己的,他们并不是非帮我不可!帮我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况且我那时候只是一个新人,大家跟我还没什么情分呢,一个新人还有资格、有胆量去使唤老人?
犯了职场大忌!
我明显感觉到了大家对我的疏离!为了给领导营造“选我没错”的印象,不辜负她的期待,我过于焦虑,失去基本的判断,最终弄巧成拙。
02
我已经在职场拼杀多年了,实在是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误。经过一段魔鬼式的锤炼后,我对新工作迅速熟悉,处理公文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在处理同事关系时,也有了清晰的分寸和界限,这种困境就慢慢化解了。
职场不是家庭,同事就是同事,不是兄弟姐妹,讲究的是“你的就是你的,我的还是我的”,更何况“亲兄弟还要明算账”呢。无论任务多繁重、多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完成,切莫不知好歹,把同事当成了帮佣,把同事的“好心”当成了天经地义。
有个同事,大家都很怕她负责单位的大型活动,因为每一次她只挑出彩的部分去做,其它琐碎的环节,譬如活动通知、现场会务等,在没有领导首肯及具体分工的情况下,她直接找到我们,要我们承担那些任务,甚至有时候,一些细节没有考虑到位,出现了纰漏和脱节,为维护大局,我们不得不主动靠前,帮忙弥补。
事后,她在总结汇报时,从来不提同事帮忙的“情分”,只提她自己的功劳。更让大家生气的是,帮了她一次,以后次次帮忙都成了我们的“本分”。
实话说,她很幸运,碰到的是单纯、善良、有担当的同事。受到她这般待遇,我们虽然郁闷,但还能在她需要时给予帮助、出差错时给予纠正。
事实上,没有领导指示,我们可以选择不帮,也可以选择对差错视而不见,如果那样,活动搞砸了,单位会有怎样的一个处境?领导会有怎样的一个处境?她又会有怎样的一个处境?
职场上,明晰自己的工作职责竭尽全力去完成是十分重要的,不要自己还没有拼尽全力,就坐等同事帮忙,还想当然地以为同事就该帮忙,万一碰到个不靠谱的同事呢?甚至是个落井下石的同事呢?你哭呢还是哭呢?
03
可拼尽全力仍难以完成工作怎么办?
公事公办!
当力不从心的时候,就别为难自己。机关还讲究“团结协作”,不用担心给领导造成“能力低下”的印象,务必如实向领导反映工作量及困难,寻求帮助,毕竟对领导而言,把事情干漂亮了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领导安排其他同事协助和自己请同事帮忙,二者有天壤之别,一个是公务,一个是要欠人情的。
同事罗很内向,刚入职那一年,还没摸清门道,也不熟悉业务,因为是中文系毕业,领导很相信她的才华,还没等她上手就给她布置大型材料。她有强迫症,凡事追求完美,改材料比领导还纠结。之前我们帮助过她,但她不会表达谢意,次数多了,自然引来不满。
有一次,分别有三个领导派任务,她加班加点都难以完成,在办公室闷声哭。
那次看她实在辛苦,我们决定放下成见,教她解决问题的方法,便帮忙分析问题,诚恳地建议她跟领导说明困难。在我们的鼓励下,她鼓起勇气向领导陈述困难并寻求帮助,最终得到了领导的回应。
之后碰到任务量大而难以完成时,她也敢于提出自己的诉求了。
04
同事之间,帮一次两次可以,次次帮非常不现实,毕竟各自的工作量都大。
可就有一些人没有眼力见,帮了一次就得寸进尺,认为我们就应该帮忙第二次、第三次。面对这样的人,就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把丑话说前头”,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底线和做事规则。
同事玲谈恋爱不转弯,但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到位。她负责办公室事务,公文流转、印章管理及公务派车等,无论跟她关系多好,她都是按规矩办事,该经办人做的事,除非万不得已,不然绝对不帮。
大家习惯了她的办事风格,都非常自觉地走办事流程。
玲之所以有今天的改变,纯粹是因为吃了帮忙的亏。以前有同事嫌发文程序繁琐,以“不熟悉”为由让她代劳,她都会答应下来。但一次帮忙便次次都找她帮忙,一个同事找她帮忙便人人都找她帮忙,更有经办人不厚道,发给全区机关的公文里有错别字,最终怪玲“把关不严格”,让她十分气愤。
不得已她制定了自己的做事规矩,从此效果显著,不仅办公制度得以实施,大家出的差错也少了,办公室效率也高了。
“乐善好施”、不计较的确能为自己加分,广结善缘也的确有助于学到技能、提升功力!但也要看人呐!先不说劳心劳力,碰到个别不厚道的,分分钟让自己成为“背锅侠”,那真是吃力不讨好、有苦说不出!
我有过类似的经历。曾经某个大会前,我和同事分别负责一篇讲话稿,我完稿后,她还没有思路,出于好心我就提供了参考的稿件和建议,结果她竟然“洗稿”,仅把那篇参考稿顺序调整后提交领导,读下来连逻辑都不通,自然被领导一顿批评,而她顺势把我“出卖”了,说是我供的稿!乍一听,没毛病是不是?可主任听成了“是我写的稿子”,二话不说,就让我加班加点“重新”写了一篇!
当时的心情非常糟糕,有种被人当枪使的感觉!
吃一堑长一智,这事之后,我也留了心,要么寻个合适的理由直接拒绝,要么提供帮忙并明确我的底线。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惯了,做起事来反而没那么多顾虑了。
05
同事之间的关系的确微妙。
我们一天有一半的时间在一起,但的确不能像家人那样自然坦诚。
我们互相分享职场成长之道,但的确不能像朋友那样“无私付出”。
终究我们是伙伴、搭档、竞争者,只有讲界限守规矩,踏踏实实做好了“本分”,才有真真切切的“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