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越久,内心的困惑反而越来越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己内心反而没有那么敞亮了。尤其为人母后,关于教育思考得越来越多,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未来的?自己的孩子又适合什么样的教育?
世界在改变,我们的教育体制却傲慢地拒绝改变。
口口声声提倡的素质教育,在分数面前还是苍白的如同一张劣质的极薄的白纸,一捅就破。分数,筑成了学校和老师之间的一道鸿沟;铸成了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一道壁垒;生长出了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一道裂缝。教育的目的不是育人,变成了一种畸形的状态。盲目的学校,疯狂的老师,焦虑的家长,辛苦的学生。这样的教育,孩子真的拿着学校给予的武器,去面对未来未知的世界?
多年呼喊的减负,在现实的演变确实减负等于加正,真是做了一道精确无比的数学题。18年,教育部长在成都讲话中,提到进行高校教育改革,效仿西方的宽进严出。改变不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的弊端,开始从高校入手。希望这一场改革,不只是一纸空文,真的能自上而下,影响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
在新闻上知悉,某医学院高校毕业生实行严出,80多人因为实习、论文不过关,毕不了业。希望这一场改革,能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去年跟一师范大学教授聊天,教授提到他任职的学校,师范生管理越来越严格,每年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因为试讲不合格而过不了关。拼命学习的高中时代,拼命玩耍的大学现状,或许在这样的背景下会有一丢丢改变吧。
追根溯源,教育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畸形的果子,也许是我们都追求眼下的效果,眼前的分数,分数带来的快感、满足、荣誉,却忘了长期的效果。
作为父母来说,很多都是无证驾驶。开车要驾驶证,医生要医师证,律师要律师职业资格证……反而当父母,确没有任何的考核。对于培育什么样的孩子更是一无所知。早期的启蒙教育,有惊人的力量。在得到专栏Dr.魏的文章里,我看到一位专业的父亲,给孩子属于未来的教育。2岁的英语启蒙,游戏中学习;3岁的数学、空间思维;一直重视的阅读,玩耍中的分享阅读。这样的孩子上小学之后当然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小时候父亲带领她学习探索的能力,会让她受用终生。现实中的父母,除了给孩子看动画片就是手机,这样的未经引导的孩子,阅读起来怎么不是老牛拉破车,学数学怎能不痛苦?
焦虑的家长,造就了盲目的学校,盲目的学校酝酿了疯狂的老师。现在的学生的作业都是发在微信,qq上。这样的作业不知道是布置给孩子还是家长。学生一有风吹草动,老师就疯狂地家长群通报啊,给家长打电话。去年跟一位家庭教育专家交流,他说,现在的教育是颠倒的,你不觉得吗?老师在忙着育人,家长在忙着教学生功课?像极了在医院里,为了规避责任,避免医患盾,医生采用的自保的做法。家长的角色不再是育人,老师的角色不再是教功课,医生的角色不再是帮人精确解除病痛,整个圈子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谁能在这样的体制下,幸免呢?
去年跟一位在深圳教书的朋友聊天,她所在的学校是深圳的富人区的公立学校。她的学校没有传统的考试,小学一、二、三年级的考试是以游园会的方式进行的。她们的老师没有固定的课本,需要教师团队研发适合孩子的教学资源。我很羡慕这样的教学,这是做老师梦寐以求的教学状态吧。她说,他们校长的理念是,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他们所有的教学,都以面向未来为指引。我当时在想,她在深圳,经济发达城市包容性强,又是富人区的学校,才有这样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或许只属于经济发达城市财富自由的精英分子吧。我们这样的落后城市,匹配不上这样的教学。
元旦,去了深圳听了罗胖的跨年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了,离我很近的广元宝轮镇的范家小学。范家小学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地处偏僻,40多个学生,有10多个老师。实现了真正的小班教学。因为地处偏僻,学生人少,因为没有了沉重的升学压力,分数压力,学生反而享受到了真正的素质教育。学生走出校门,积极融入社会;老师开辟适合孩子的教学资源。他们反而享受到了名校比不了教学状态。
何帆老师在他的新书变量中说。看似宽敞的道路,最后可能会发现是断头路,看起来崎岖的道路,也许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是一本要写30年的书,用30年的视野来观察中国社会的变迁,我也期待在未来的30年这些孩子未来的变化。
刘润老师说,未来孩子们要学会三种语言。一种是自己的母语,一种是英语,一种是编程语言。过完年,也给3岁多的大大君选一个机器人之类的课程。2岁多开始学英语,现在会一些简单的单词。至少在他心理,学英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未来开飞机✈️能用得上英语。每天用点读笔,听听三字经,论语。未来的孩子,属于未来的教育,需要我一直在路上的学习,养孩子真的是一件比造火箭更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