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相似的人更能相互吸引
“相似”,是两个人从第一次认识到萌生爱情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是不是有点意外?但是所有关于初期吸引的科学研究,都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之后,会不会产生好感,主要取决于那个人能让我们感觉到和自己相似性的多少。
各种关于爱情的文学作品里,都有一见如故的桥段。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第一次看见林黛玉,也是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的。”这也证明相似性确实在一段爱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你是不是要问,那我是不是每天等着就行了,等那个似曾相识的人从天而降?
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不用这么被动,我们可以主动寻找自己和别人身上的相似之处,关键时刻,还可以用一些方式,提醒对方也注意到你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当你和对方都更强烈地感受到彼此的相似性时,你们就更容易走到一起。
想要发现相似性,就要先了解都有哪些相似性。作者在这本书中,把相似性分成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就是你们的兴趣爱好,爱听什么音乐,爱看什么电影,爱读什么书,喜欢去哪里玩。
第二层,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三观,你们的人生信念、行为模式,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第三层,是你们两人的爱情观,就是你们的内心深处,认为爱情和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了解这三层之后,这本书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帮你发现你和别人之间到底有多少相似性。
想要发现你和别人兴趣爱好的相似性,你就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喜欢和他/她一起做事吗?你们之间一起做的事情越多,两个人的兴趣爱好就越相似。
有的人觉得,既然是谈恋爱,就总想让对方看到自己有多优秀,以为只要才能吸引对方。其实,另个人如果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一起玩,更有可能走到一起。
反过来,如果你释放出来的信号是不想和对方有共同的兴趣爱好,那也就关闭了后面的可能性。
作者在书中就举了一个例子,她的朋友最近在聚会上认识了一个女孩,两个人聊得也很好,菲尔就想约女孩出来。他说,我特别喜欢爵士乐,我知道有个爵士俱乐部很不错,要不要一起去啊?借过那个女孩说,我上大学的时候喜欢去爵士俱乐部,大学毕业后就没兴趣了。然后菲尔又说,有个电影《卡萨布兰卡》很好看,要不要一起去看?女孩说,那个电影我看过了。你看,这天就没办法聊下去了。
所以,两个人想要增进感情,就需要培养更多共同的兴趣爱好。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第二层:三观的相似性。
作者在书中也举了一个例子,她有个朋友叫露西亚,是个特别喜欢动物的女孩,她在一家动物收容所工作,还积极参加动物权力保护运动。
露西亚和上一个男朋友分手,就是因为两个人聊到动物,结果对方说:“我也喜欢动物,尤其是猪肉块和大排骨。”
后来露西亚又认识了一个人,他们第三次约会的时候,那个男生开车送她回家,发现路边躺着一只小狗,头上血迹斑斑,显然是被车撞到了。露西亚后来知道,那个男生开车送完自己,还要赶回公司开会,但是他还是把车停下来,把狗送到了附近的宠物医院。那一刻,露西亚觉得自己彻底爱上了那个人。
研究表明,能在男女之间制造强烈亲密感的,并非两人共同价值观的数量,而是质量。只要两个人有一两种价值观产生强烈共鸣就可以。就像露西亚那样。
最后,在爱情中还要考察第三层相似性:对于你们来说,爱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爱情观呢?它就是我们对爱情应该是什么样或不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个期待。两个人应该有多亲密?要保持多少距离?在一段爱情中,双方要有多少给予?搞清楚这些问题,你才能搞清楚你们的爱情观。
有研究证明,你在婚恋中是否感觉到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状和你心中的期待之间,存在多大程度的差距。如果对你来说,爱情就是亲密无间和时刻相伴,那么个性淡漠的伴侣就会让你发疯。如果你认为理想的爱情,就是两个相爱的人仍然保持独立感,那么太过黏人的伴侣就会让你无比难受。
关键在于,爱情中需要多少的亲密和多少的独立,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只有不同,没有对错。所以,早一点了解对方的爱情观,找到和自己相似的那个人,两个人才更容易享受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