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约翰·克里斯朵夫》

罗曼·罗兰这个从摘抄名人名言时代知道的名字,一度无知的以为是中国某个时代的名人,几年之后才知道世界那么大,英法美日韩等等。

搜索之后罗曼·罗兰是凭《约翰·克里斯朵夫》获得的1915年的诺贝尔奖,其实一直对诺贝尔不算关注,更不知道历来年度文学奖的获得者,但也算知道其竞争力度,100年前的获得者到现在才见识到的光芒。

120多万字的大部头,需要花时间细细翻看,分开了两个大时间段,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慢慢看来,一度觉得承受不了这个力度,这样强度的作品。所以只是一天一点慢慢边震惊边点击,一定是不是只看一遍的书。看的是电子版,手指滑动屏幕的过程里,迎面而来强烈的压力。不懂音乐,也没有任何音乐素养,对音乐方面的描写不能明白感知,不过一样很是喜欢。

网上查来的傅雷的评价,

著名翻译家傅雷在译本序中写道:“我们尤须牢记的是,切不可狭义地把《约翰·克利斯朵夫》单看做一个音乐家或艺术家底传记。艺术之所以成为人生底酵素,只因为它含有丰满无比的生命力。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模范,只因为他是不完全的人群中比较最完全的一个。而所谓完全并非是圆满无缺,而是颠岂不破地、再接再厉地向着比较圆满无缺的前途迈进的意思......这部书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诗,据作者的自白,说它有如一条河。莱茵这条横贯欧洲的巨流是全书底象征。所以第一卷第一页第一句便是极富于音乐意味的、包藏无限生机的"江声浩荡……”

应该是说出但又表达不出的感觉。书中有贝多芬的许多事迹,关于音乐,关于艺术,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从纯真孩童到垂垂老矣,避不开音乐却也不能只看到音乐。二十多年的创作跨度所完成的鸿篇巨著,一个人特殊并不平凡的成长,但总能找到许多共鸣的点,看到些曾经有过的细小感觉被活生生地展示出来用文字,用故事。

在书里找自己,找那个自己都不太清楚到底怎样的自己,找文字里,那些故事里可能有着的自己。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人生,不是可以复制粘贴的平凡人生,但也有普通人有过的普通的经历。

少时的贫困十多岁开始担任家长,才能发现被誉为天才却又发现生活的虚伪空洞,几次恋爱最终没有进入婚姻,身边的人来来去去,有朋友有爱人,不少的敌人,还有拥护者,懂他的人,不懂他的人……

年少轻狂到老年豁达,走过多少的路才能看清的世上风景,见过多少人才能知道的什么是朋友,演奏过多少的篇章才知道的什么是音乐,看过多少书才能知道什么是智慧,淋过多少雨,飘过多少雪才能了解的自然真美。

其实脑子里一直是各种思绪飘浮,一直抓不信,说不清自己的想法到底是如何。在未来的某一刻,能够更了解其中奥妙的时候,再来翻看肯定会更有感触吧,到时候或许比较能够理清自己杂乱的想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