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陈奕迅歌《红玫瑰》里那句经典的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许多人对得不到或者未完成的事物,都会耿耿于怀,念念不忘。不论是上一段失败的感情,还是手中未完成的工作,总是我们无法放下,难以解脱。为什么“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20世纪2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蔡格尼克进行了一项实验。她让被试者做22件简单的工作,如写下一首你喜欢的诗,从55倒数到17,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完成每件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大体相等,一般为几分钟。在这22件事情中,随机挑选11件不让受试者做完。做完实验后,立刻让被试者回忆做了22件什么工作。结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被回忆出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被回忆出43%。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经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这种记忆效应就叫蔡格尼克效应。
蔡格尼克效应告诉我们,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古时候,说书人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就是利用这种心理,吊足了听众的胃口。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一旦我们着手开始做某件事情,就更倾向于完成它。这就为有拖延症的朋友们提供了一道良方。我们在面临一项棘手的任务时,总是想方设法能拖则拖,不想开工。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开始,蔡德尼克效应告诉我们,无论如何,先动手做点什么吧。不要一开始就想攻克最难的部分,可以先挑软柿子捏。只要你能让任务中的任何一部分先开始运作,其余的部分自然会被带动起来。因为一旦你开了头,“要把它完成”的念头,就会一直萦绕在你心头,推着你完成所有任务。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格尼克效应是推动我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驱动力过强,可能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紧张、太狭窄,把自己逼成了工作狂。并且,有“事情一定非做完不可”这种习惯的人,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才可以使人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
念念不忘?还是就此打住吧!
有人会强迫自己织完一件毛衣,结果虽然不喜欢那件毛衣,但却觉得非穿它不可。对于某些事,不应该害怕半途而废。
而怎样才能把脱缰之马一般的完成驱动力抑制住呢?
第一,在看事物的时候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如果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就勇敢地放弃。
第二,编制一个时间表,把必须做的事以及要费的时间都写下来。努力培养出一种较合实际的意识,把期限定在要求办妥的时间以前。如果有笔帐必须在12月1日缴付,那就预订在11月25日付出。
第三,一点一滴地强化意志力,我们可以先从一件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是的,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第四,从现在开始:做任何事情,不要想着我还有时间去做,等待片刻;这样子会让大脑产生一定的滞后性,会让自己产生懒惰的行文;因此,想到就去实现,做是一切成功的前提;
第五,练习是一件好事,但是切勿目标盲目;
第六,制定一个准确的截止日期;针对每一项工作任务,预测可能需要的时间,根据时间结点来评估自己的任务完成计划;
第七,细分每一步工作计划:对于一项工作任务,不要盲目地去做,前提是仔细思考,细化每一个任务步骤,结合每一步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