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媒体产业的发展,每到“父亲节”“母亲节”,“孝心街头行”、“孝心网络行”这类活动就又一次疯狂地泛滥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置否,这种舆论导向是正确的,它的目的无非是想让大家重新唤醒自己的孝心。那么,我们需不需要靠这种舆论噱头来绑架至真至善的“孝行”呢?
暂且不讨论什么是孝,怎样尽孝,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孝果”如何。那些被安排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父母孩子们,是否真的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形象的教育课,如果仅仅为了当一天的代表,那我们的父母可以说只是充当了一次去洗脚城的顾客,甚至都不是回头客;那些收费代子女回家尽孝的雇员,是否真的可以替代我们,如果可以,那么 “父母”这个称呼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
孝本是人的天性。现在的我们孝行缺乏,一种原因在于我们教育出现了问题,古时有孝廉这一官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孝顺,而我们现在接受的文化教育,更像是快餐,没有分清主次,一口咽下去,却只吃饱了,没有尝出其中味道。另一种原因在于我们社会进步的快节奏,人人都在忙,忙久了,心荒了,乡愁也越来越淡了,而父母对我们却还始终牵挂不忘,于是,作为一种教育导向,孝行不得不被绑架,向我们示众,来唤醒我们天性中那一颗颗通红的孝心。
行孝是主动的,而“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论语·为政》中有这么一段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敬,是父母得到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慰藉。
行孝其实很简单,孝行首先是先有孝心,再有行动,它不是作秀,不是用艺术上的夸张来获取别人赞扬,孝行更不是借助外在手段绑架给我们看的,歌词中说得很好,“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常回家看看”,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这比在网上喊、在街头秀实在得多。
每个人对孝行都有自己的理解,我对身边近200人做了小问访,只有不到15%的人赞成孝行要高调,要张扬,而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孝行是人们潜移默化的行为使然,只要心中有爱,把爱天天带回家,对父母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父亲节”“母亲节”。
不错,社会的快节奏确实打乱了我们生活中应有的主旋律。百善孝为先,终日为生活而奔波的我们真应该放慢脚步,重奏孝的主旋律,如果用舆论的手段来“绑架”我们的孝行,那么我们真应该思考一下,“孝行”都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