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走着,忽又觉迷雾重重,像是迷了路,额头两侧像是手指在用力按压般生疼,仿佛在提醒自己在路边稍适休息吧。随意择一处席地而坐,回望身后留下的足迹,是一串串的,还是凌乱全无规则的一片,或是在原地转圈……
其实这十八天是在缓缓地步行,八天的《唐诗》自我解读,十天的词汇积累,摘录并默记了十个片断。读了苏童的《米》,铁凝的《香草》《对面》,朱光潜的《谈美》,林清玄、梁实秋的小小几篇。
用力最多的是词汇并默记的摘录片断,也是这些片断搅得夜夜不能安睡。特别在老师提及“意象”这个概念之后,每每都在苦思冥想那些片断中存在的“意象”。我理解的意象是分两个层次,首先象可以是一件物品,一处风景甚至可以是一种颜色,一个音符,总之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然后意即为象在脑的体现。这个体现不仅反应的是象本身,还包含由象引起情绪情感的变化。所以意象即为由客观事物引起或触动的情绪情感的变化。
“这是一条不知源头,也不晓尽头的河。仿佛没有源头,也没有归宿,就这样兀自地在时光里流淌着。”一直在思考这一段中的意象。这里有两个意象,一个是河,一个是时光,它们共通点都是看不见起点,也看不到终点,它们只是一直静静的毫不停歇的流淌不停的消逝。心里立即勾起对自己已流逝的岁月的一种怅惘,对自己还一事无成而已白白流逝的时间的追悔。这就是我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及它引起的情感共鸣。
常听郭德纲相声的观众,一定记得他说过的这么一段话:人人都会说话,为什么要花五佰钱来听我们说话?因为你看着五佰块钱,你笑不起来,如果你看着乐了,那五佰块钱肯定治不好。
是呀为什么人人都会说话,却要花钱去听他们说话呢?因为他们说话能带来快乐,能暂时忘却烦恼。
写作也不过如此,都会写文字,为什么要去看别人写的文字,要去看名著,要去着经典?我想很大原因是他们的文字会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而情感是不受时代、地域及语言限制的。
而这些文字带来的情感共鸣,正来源于他们所创作的人物、事件中的一个个意象。
老师还针对初入写作的群体说了一点,必须构建自己的审美小体系,这个小体系是由阅读三十本经典小说去建立。首先要懂美的欣赏,说白了就是先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文字,你才能最终写出好的文字。写之前必须有建立自己对文字的鉴赏标准及能力。
深深认同这个观点,但执行时对书的选择上却是难予决择,老师给了基本书单,但有些读不下去,这也带来了心绪上的烦燥。书起码要读得下去吧。这个问题上有困扰。
还有一点,就是老师建议不写读书心得,不写书许或读后感,在未建立体系前尽量不写。而这一段基本上没写,昨晚突然想起个素材想写一写,起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这给我带来很大困惑,真不知该写还是不写?
这些问题是引起头痛的根源,也许是太执着于前行,我想停停了。
写作就像长途跋涉,只顾着低头前进,不休不止,那可能积聚的能量可能很快就消耗殆尽。写作似长途旅行也应是停停走走,不时地回望,有时是在原地转圈而不自知。趁停下小憩,回望也许能看得更清前进的方向。我想困惑是必然,在停停走走间,不断积蓄能量,不断调整好方向,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