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人中,王维是少数几个在生前就获得广泛知名度的诗人之一。杜甫曾用“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的诗句来形容王维诗歌的传播情况。但其实,王维的最高成就不是诗,而是绘画,他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所谓:“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唐才子传》上形容他的画是怎么说的呢?“云势石色,皆天机所到,非学而能。”就是说这是上天赐给他的才能,其他人就是想学也学不会。
那么,王维的绘画到底多厉害呢?
以下内容为摘要整理,完整内容请收听音频。
画石飞去
据《丹青记》和《瑯環记》记载,唐玄宗李隆基时,凤翔的岐王李隆范听说大画家王维西出长安将路过凤翔,因久慕盛名,便差人早早在官道等候,将王维请入府内热情款待,并吩咐左右,备好纸墨邀王维作画题诗,为府内添彩留念。
王维欣然答应后,看了看岐王家里客厅里外的布局,沉思片刻,便一挥而就。画南山怪石一块,墨迹实虚相宜,以假乱真、有天然之致。岐王很珍视这幅画,经常独自坐着注视欣赏,好像在山中一样,自然而然就兴起了悠闲的趣味。
几年后,更精彩的事出现了。一天,岐王府上空阴云笼罩,天色昏暗,狂风骤起,大雨瓢泼。侍从隔大门望出去大吃一惊,府墙外却是阳光灿烂,风和日丽。少顷,岐王府上空却是雷电交加,吓得府内的丫鬟们东奔西窜,乱作一团。狂风过后,天色放晴,府内一切家具完好,唯独墙壁上王维所画的画轴上的石头却不见了。岐王急命文臣武将四处查找,却是杳无音讯。
直到唐宪宗在朝的时候,高丽派遣使者来说:“某年月日,在一场大风雨中,神嵩山上飞来一块奇石,上面有王维的字和印,知道这是中国的东西,国王不敢私自存留,特别派遣使者送来奉献。”宪宗命令群臣用王维的笔迹对照,形神俱妙,没有丝毫差缪。宪宗这才知道王维画的神妙,于是在海内大力搜寻,收藏在宫中。藏画的地方,都洒上鸡血、狗血来镇厌,恐怕一个不小心,画作就又飞走了。
后人也因此常以“画石飞去”来比喻画技精湛,画图逼真。
观画治病
当然,故事再神奇,也需要现实的佐证和支撑。佐证之一,是王维留下了《山水诀》和《山水论》两篇论画方面的著作。佐证之二,则是王维传下的画作。
《东坡林记》里记载,苏轼在欣赏王维的《蓝田烟雨图》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的重点是画,如果不是一个对绘画很精通的人和专业的人,是不可能将诗写成这样的。
此外,苏轼的学生秦观还曾受益于王维的画作,铲除了疾病。
据《淮海集》中记载,有一年,秦观在河南汝阳县任职。由于政务繁忙,加上操劳过度,秦观常常感到头脑昏眩、胸闷难耐。为此,他找了好几个名医进行治疗,服下了很多药物,可是病却一直不见好,所以心中烦恼。
这时,一位好友高符仲携带了王维的画作《辋川图》来探望他,并对他说:“看王维的这幅画可以治病。”
秦观虽久闻《辋川图》的大名,一直无缘得见。但听闻此话也半信半疑:一幅画怎么能治病呢?他也忍不住好奇地展开画卷。
据唐朝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记载,《辋川图》上画了二十处胜景,“山谷郁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由于画中的景物栩栩如生,秦观在欣赏此图时,恍然若与王维一起在辋川流连于山水之间,咏诵于尘世之外。
之后,秦观便命人把画挂在大厅中堂,心想:且不论它能不能治好我的病,这样的画只要能看着它,就死而无憾了。
从此,秦观病卧于床,每天细细观画。渐渐地,每当他看到这幅山清水秀的辋川图,读着画中优美的诗句时,就好像自己一步步走进了那迷人的画中境界,不由得使他神清气爽,心境开朗,感到浑身充满了青春活力。经过多日的“画中游览”,秦观的病居然不药而愈。
《辋川图》是王维晚年隐居在辋川时所作的一幅名画。画面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处处呈现出超凡脱俗的意境。该画作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审美愉悦,可谓堪称一绝。
事实上,早年的王维是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的。不过从政后的王维,先是被李林甫排挤,随后又发生安史之乱,政局变化无常,让王维顿感诸行无常,变得淡定,终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就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买下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对自然界却充满感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鹿柴》,就是王维在辋川隐居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