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只学一种本领,你会让孩子学什么?
当我们读懂孩子,奇迹发生!
①
孩子内向孤独、胆小自卑、爱打架、不爱学习……
凡是让人头疼的种种,父母认为是孩子问题。
学了正面管教,交流沟通技巧,尽己所能的呵护锻炼,不尽己意。
孔子说,“因材施教”,施了教却未因才,不正是错误事上加倍努力。
②
你讨厌胸无点墨、胡乱指挥的人。
你话说了一半,意思没表达完,有人站出来说“我反对”,只因那人对你有情绪。
父母对于年幼的孩子有绝对掌控权,没有监督的权力常常滋生“暴力”。
“暴力”统治下的祥和——暗流涌动。
③
把上文的“你”全部换成“孩子”,再读一遍吧。
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不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才能耐心读孩子,懂孩子。
读懂独立的个体(孩子)本身就是奇迹,奇迹会带来新奇迹。
写在读懂孩子之前
看本篇的你,听过樊登其人,也可能听过樊登读书会吧。
樊登读书会做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樊登读书会励志让3亿国人爱上阅读,樊登本人每天在做的事是中译中,把一本中文书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讲明白。
而我要做的就是类似的事——让3亿父母懂得家庭教育。
我希望,每个孩子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教育是科学,不仅是经验累积,更需用心研究。
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方法。
如果你的孩子只学一种本领,你会让孩子学什么?
①
帕斯卡尔说 “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斯多葛学派,将世间事物分为不可控与可控。除了自己的思想和信念,一切都不可控。减弱对不可控的控制欲,加强可控的控制权,才能实现心灵的富足。
如果只教我的孩子学一种本领,一定是思想或信念层面的本领,我的选择是『成长性思维』。
『成长性思维』与『固定性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一言以概之:
如果你有『成长性思维』,你有清晰的目标,心里想的是:
我要怎么把这个事做好。
如果你有『固定性思维』,你没有清晰目标,心里想的是:
我不会做这件事。
我能不能做好这件事。
我要怎么向别人证明自己可以做好这件事。
②
拥有成长性思维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为了进一步理解成长性思维的妙处,用下面的事进一步说明:
正如可控与不可控,每人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是可控的,在自己能力圈外是不可控的,也叫做关注圈。
两情相悦是关注圈的事情,你爱她,她不一定爱你。
有个好友,他喜欢了一个姑娘,但因约定,没法表达喜欢,当爱恋心情涌上心头,变得心绪不宁。
他试了所知的方法,心绪不宁都无法摆脱:
遵循正念的思想,他关注当下正在做的事,心绪不宁还在。
基于认知疗法,他像个观察者关注自己的心绪不宁的感受,心绪不宁还在。
无论何种方法,在他看来都是在逃避自己的感情。
直到他看到本教他勇往直前的书,被书中等价交换的原则所震撼,
自此确定要努力提升价值,自控力爆表,关注圈因成长性思维变成了能力圈,结果不言而喻。
③
言传身教。
给予孩子成长性思维最好的方法,是你也养成了成长性思维。
你看过成功名人的传记、时间管理、沟通管理、升职加薪等的很多书籍,
也学习了正面管教,
发现自己还是过不好一生,还是让你头疼的孩子,期待的事情还是一团糟糕。
每个人都是带着情绪做事,激情、平静、专注、不耐烦、觉得麻烦…
与其遭受不断变换情绪地困扰,不如用『成长性思维』的情绪去做每一件事,这就是刻意练习。
愿能从无时不刻地『成长性思维』中获益。
懂孩子的人不得不知的一件情
通常你会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是孩子自身的问题。
比如,你会说“我的孩子调皮”,“我的孩子内向”
你会对孩子说“你能不能不要那么吵了”,“你能不能够让我省点心”等
实际上呢?
孩子在模仿父母,祖父母等身边的人,言语、情绪、行为都是可以模仿的。
孩子变成了这样,是身边人教育的结果,尤其是父母。
当你真正地认同了这一理念,你已经和孩子贴着心了
懂孩子的人需不断打磨的一个小技巧
你的孩子出现了“成长痛”,
你是带着『成长性思维』的情绪,想要把“成长痛”解决掉,并让孩子因此成长。
你的第一反应是一定是我平时对孩子的方式出现了问题。
现在,你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用问“为什么”的方式找寻动机。
比如孩子做事拖延,你在心里这样问自己:
——孩子写作业拖延,我平时做的哪些事会让孩子不愿意完成作业?
——我平时在孩子写完作业后,会给孩子指出地方不对,让孩子一遍遍地修改。
——如果是这件事导致拖延,为什么会导致拖延呢?
——我让孩子改正时,多会用些批评、指责的情绪和言语。
(如果你进行到了这里,你已经找到了原因,我们不妨再继续探索下去)
——为什么我会用批评、指责的情绪和言语?
——因为我的父母小时候经常对我不耐烦。
——因为我是全职妈妈,孩子不努力,我的存在感会受到质疑。
——因为工作压力很大,孩子成了我的出气筒。
(当你继续问为什么时,你会找到自己的困扰——孩子是父母的老师)
不断追问现象背后的动机,你会感恩孩子的问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