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起写作,还存在着有小学语文不少于800字不少于1500字的印象,写文章都会努力凑字数,一件事正说一遍,反说一遍,语言重复啰嗦,内容毫无营养,这样的文章空洞无物,读起来索然无味。
写作要惜墨如金,不多用一个没有用的字,也要表意明确,语言丰富,要完整而准确的传达出文章希望表达的意思。
以此为原则,关于写作中的语言运用,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语准确
二:句意明确。
三:语言丰富
四:结构清晰。
文章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于是否能用最经典的语言,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古人写诗,短短20个字或28个字就能把一件事说清楚,甚至营造一种意境,抒发一种感情。
比如武松醉过景阳岗,有一句描写:日头坠了下去,这个“坠”一下抓住了读者,非常生动直观地描绘出当时的情境,霎时让人心头一紧,比用“落”字强千百倍。
写作中的语言要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准确,二是简练。
比如水浒传中讲到武松斗杀西门庆,“斗杀”这个词用的就非常好,一个“斗”写活了过程,凸显了武松的英勇,也表明了西门庆最后的垂死挣扎。
在写作中,检查词义是否准确,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看词语是否表达了合适的意思,避免词不达意,二看词语跟句子的搭配,避免句子不通顺,三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有好几种理解,避免歧义。
比如说,我提起麻木的脚步(只能是提起脚,不能提起脚步),应该是我提起麻木的脚。
句子是完整意思的最小单位,一个句子可能只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能是几十字,几百字组成。
每一个句子,不管长短都对应着文章中的一个功能,看一个句子是否句意明确的标准是要能讲清楚,到底这个句子讲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写作中如何做到句意明确呢?
这里有简单的5点。
1:这句话是否可有可无?
2:这句话是否精简?
3:这句话是否完整表达了一个意思?
4: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否合适,跟前文是否矛盾?
5:这句话有歧义或让读者有不恰当的联想吗?
语意,可以解释成语句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语句带来的意境。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甚至一篇文章都可以有语意。
写作对语意的要求是,他最好同时具备实际的作用和想象的空间。
关于语意带来的意境,在《老残游记》有一段描述,历来被公认为是文学史上的经典段落。
王小玉便起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处毛孔不畅快。
声音是很难用文字描绘的东西,但上面这段文字,作者用到了文字的意境,把对声音的感受变成了味觉,触觉及可以想象的画面。所谓语言丰富,就是透过文字本身描摹的内容,让读者有画面感,甚至从一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这样的文章中的语意就不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有了更多的层次感和延展性。
写作中语句罗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作者没有搞明白文章的结构,明明前面已经讲清楚了一个问题了,后面的章节却又说一遍,明明是五个论点需要平均用力,却反反覆覆解释一个。
所以,要从根本上精炼文章内容,最重要的还是梳理文章结构。结构清晰的文章像参天大树,每片树叶都能有自己归属的枝条,而结构不清晰的文章像流水帐,东记一笔,西记一笔,看起来杂乱无章。
举例,
我们家的后院有一小块空地,我和弟弟都特别喜欢吃花生,便开垦出来种了些花生,没几个月就收获了。
晚上和弟弟摆了个花生宴,请了隔壁王老师来做客。王老师高兴地问我俩:你们知道花生的特点吗?我抢着说:花生可以榨油,花生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弟弟补充到,花生的味儿美。
王老师说:是呀,花生不像苹果石榴,把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人一眼就看到了。他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他们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你们说是不是呀?
我和弟弟拼命点头。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弟弟说道:对呀,人也要像花生一样不讲表面,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我想了想说道:我们能不能像 石榴和苹果一样,既好看又有用呢!
王老师竖起了大拇指,我们三个人都笑了起来。
这篇文章内容紧凑,没有废话,讲故事也讲了道理。
文章中每句话都不应该是多余的,这是对写作的基本要求,为锻炼这种能力,我们要多多练习。
写作有真内容,真想法,真感受,一个“真”字,其实就是反啰嗦的最好工具。
天下写作唯“真”不破,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写作,对待文字,对待读者,多半就不会出现满篇废话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