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设计思路
一、导课(1分钟)
鲁迅借仇猫抒发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恶,那么郑振铎笔下的猫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尊重生命意识、平等意识和博爱意识;人应当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的生命,同时要学会勇敢地反省自我的过失;拥有爱、感恩、真善美的灵魂是创造美好生活动力源泉!)
二、检查预习(4分钟)
1.走近作者:名、字、朝、家、作。
2.字词:
3.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何人,何地,何时,何事,何果)
本文写了我家养三只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的故事,和我对失去它们后的心情的变化。
三、大声朗读课文,填写课后表格(读课文检测)(8分钟)
四、本文题目写“猫”,找出具体刻画三只猫的语句,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赋予了猫个性化的特征:第一只猫很可爱,第二只猫更可爱,第三只猫很可怜。(10分钟)
补充:运用对比手法,第一二只猫侧重于正面描写,第三只猫侧重于侧面描写。
五、探讨三只猫失去的原因和“我”失去后的心情。(文中找相关内容回答)
第一只——自然死亡——难过酸辛
第二只——路人捉去——怅然愤恨
第三只——受虐致死——追悔莫及
1.我是第一二只猫的见证者,是第三只猫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受虐最后导致死亡。
2.能不能不要前两只猫,直接写第三只猫,从情感表达上如何解释?
第一只猫作者喜欢,后因病自然死亡,心里只是“感到一缕酸辛”。世间任何一个生命都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所以作者为一个生命的逝去仅仅伤感些日子就淡忘了。
第二只猫被一个不考虑别人感受,损人利己的路人捉走已经够生气的了,谁知捉走时竟然还有认识我家猫“隔壁丫头”看见也不阻止,我的感情就非常激烈了,为制造悲剧的人为原因而激烈——为那些制造悲剧的损人利己的路人“怅然,愤恨,诅骂”,为那些冷漠自私冷眼旁观悲剧发生的隔壁丫头“怅然,愤恨,诅骂”。
首先我对第三只猫情感先入为主——不喜欢,讨厌,漠视;第三只猫的死是我一手制造的,并且是在“没有判断明白,妄下断语”的前提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对“不能辩诉”的生命操起木棒下狠手,“我心里还愤愤不平,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当得知结果罪犯不是我家的猫,是一只黑猫的时候,作者“开始觉得我错了”,秉持的善良的感情大厦猛然崩塌了,“悔恨交加,追悔莫及”,对一个不会说话的生灵又无法弥补,足够折磨一个有良知的人。更无法想象的是最后这只猫又忽然死了,作者对这只猫的死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是死亡制造者。这只猫的死对作者来说是他人无法能感知痛苦与难过。
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层层推进,前两只猫为第三只猫做了必要的情感铺垫,突出了我个人的好恶导致了冤案的产生,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主题。——人应当善待乃至关爱身边的一切微小的生命,同时要学会勇敢地反省自我的过失。
小结:
生动形象的描写
比喻反复的修辞
层次清晰的结构
详略得当的选材
前二后一的对比
深沉真挚的情感
六、为什么家庭生活中平平淡淡的小事就能摄入大作家的法眼呢?补充背景资料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民主、科学、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题材,不如说是当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整个社会的结果。
师总结:现在“民主科学平等博爱”的思想依然主导社会,我们时常听到感知到,感觉不新鲜,但是在100年前的中国具有这样思想的人是人中麟凤,思想具有前瞻性,永恒性,所以写出的作品才被称为经典作品,不会过时,不会过期。
所以这也给我们的写作带来一些启发,除了具备一定的字词积累、语言的积累和写作技法,更应该拥有爱、感恩、真善美思想价值观,才会写出好文章!
谢谢大家!这节课到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