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奇葩说的亲朋好友大部分都知道马东、蔡康永等人,他们整个团队从做节目到出书,一直在不断的精进。
最近阅读了《小学问》,当我拿起这一本书时和你是一样的心情?为什么书的名字叫小学问呢?为什么书的封面图是以方快来设计的吗?
阅读了才明白这不是一个小时代,这是一个小学问的时代。只有知识,没有观点的人,正在被淘汰。有的人真的会被焦虑毁了的生活,所以我们才需要懂点小学问,超越你的竞争对手。
有的人觉得焦虑会让人学习,然后自己才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的“聪明人”。以前不觉得“焦虑”这个虚无缥缈概念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阅读了《小学问》才发现的原来我们真的是只有把焦虑弄明白,才是唯一让你不焦虑的方式。
你每天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从哪入手、学习哪些知识才可以缓解焦虑?在有限的时间里,其实不用每门都样样精通,学问不用“大”,“小”就够用了,或许就是他们团队选择出书的原因了。
《小学问》这一本书给我们分享的是在知识碎片化的时代,他们认为如何将知识完成高效率的整合“知识积木化”,完善知识积木化的过程,将大目标化整为零,可以将生活工作中的焦虑降低。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邱晨是书里分享的一个观点,他说道:现实中,大家都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那自然只有努力一条路。传统的“10000小时定律”告诉我们,只要投入一万个小时的努力,就可以成为行业顶尖的人才。不过,这种方法性价比太低。有没有像游戏中开卡包一样,即开即用,轻松省力的方法呢?
而这里的“小学问”就是知识卡牌化的产物,把有用的观念工具打包提炼,让你可以在生活中同样可以开到金卡。
我觉得邱晨分享的这个观点挺有道理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规划小目标,细致分析对症下药,学会共情,积极行动起来,不求一步到位,但需要每天竭尽全力,进而持之以恒。
当你在茫茫人海中中可以放下自己焦虑,化整为零,整合知识,学以致用,是为正道才是《小学问》启发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阅读这一本书时我才思考这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不迷茫?偏偏在二十出头时,在自己觉得精力最充沛、前景最远大的青春时期最容易迷茫?
为什么小时候的记忆力可以惊人,可以把鹅背的这么滚瓜烂熟,为什么对唐诗三百首有如此的熟悉感吗?阅读了《小学问》才知道,原来这是因为我们年轻人所必须经历的心理发育恰恰需要某种程度的迷茫才能够完成。
当我们在滑坡谬误的根源,你心中对于秩序的喜好,在面对环环相扣、看似严密的推导过程时,会倾向于把或然的预判当成必然的结果。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可以回归效应的存在,并且用集中议题的方式,拒绝对方把你绑定在糟糕的结论上。
也觉得书里关于“换位思考”的观点方向,以前我只会简单粗暴的理解,这不过是在职场中往人际交往方法中一个最常被提及的心理学效应。
一个简单的概念,在现实工作或者是环境时需要指出的是“换位”并不是一种思考,而是对方的一种感受情绪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