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芬兰的电影,淡淡的叙述娓娓道来一个故事。关于信仰与生活,关于爱与欲望。
“玛丽亚,你这是在玩火。”“我只要一个吻,那不是罪孽。”
“和我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就一个夏天。”“世界可不是个好地方。”
“拉卡,我感觉不到我的信仰。”玛丽亚说。
她喝酒,在车上与不同的男人接吻,男人的手抚摸她的身体,试探她的禁区,她曾高傲地说“撒旦在里面”的禁区。不安分的手滑过她的身体,她顿时停下,迷茫地看向拉卡。拉卡带她跳下车逃离,她开始背负罪的苦痛,跑入夜晚阴冷的森林,她说她将会下地狱。
“那里有火,还有水,结合在一起,他们变成了灰烬。火是鲜艳的,水是清澈的,灰烬是虚无的。”
拉卡与托尼躺在清晨阳光撒射的床上,他们拥抱,亲吻。
“我们都是罪人。”盛大的仲夏礼拜,衣冠楚楚的牧师站在台上说,“你们所有的罪行都将以主的名义被宽恕。”
回到宁静的村庄,仲夏礼拜盛大而庄重,拉卡淡漠地看着因忏悔而泪流满面的玛丽亚。
在城市里时,玛丽亚第一次接吻后曾对拉卡说:“秋天时回家,以处女之身结婚。”
仲夏礼拜后,举行婚礼的玛丽亚恬淡安静。接到新娘捧花的拉卡与订婚男友在棚屋里偷食禁果,男友亲吻拉卡时忽然停下,起身祷告:“愿上帝宽恕拉卡的罪行,宽恕我脆弱的肉身。”拉卡不以为然,花束的花瓣零落在稻草上。
如果说这是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那么,玛丽亚由怀疑走向虔诚,拉卡由笃信走向叛离。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22岁。我知道我的生活会按部就班:做一个差不多的工作,和一个差不多的男人结婚,生一个差不多的孩子,过一分差不多的生活,安稳得如同死水。
然而有一天,我的死水起了层层波澜,暗流汹涌,我开始渴望逃离。逃离既定的生活,逃离墨守成规。我喜欢娜拉关门时那一声脆响,喜欢选择自己的人生。我懂得拉卡的改变。如果说我们都曾是乖乖女,那么其实,我们在道貌岸然地对他人的“叛逆”嗤之以鼻时,心里早已积蓄着叛逆的力量。
看《七月与安生》时,因为一句话我泪如雨下。七月说:“要当坏妈妈也是我来当,我从小就知道怎么装乖,怎么讨大人喜欢。”
我太懂得了:察言观色,讷于言,小心逢迎,最关键,是乖巧听话。当我穿着素色衣服、背着双肩包低头走路时,我真的羡慕那些裙角飞扬,坐在男孩自行车后座的女孩。她们无一例外都笑得张扬肆意。
而现在,“乖”依然是我身上最难以摆脱的标签。
讽刺的是,当我多年后检点人生,曾经的叛逆女孩无一例外都有了美好的爱情、理想的工作、幸福的家庭,而我手中空空如也时,我方才明白,那些在青春里飞扬跋扈的女孩,早已在横冲直撞的岁月里懂得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找到了自己价值的所在。肆意张扬的青春,给了她们一份礼物:懂得自己,以及爱自己。
而我呢?在最该飞扬青春的时候默默不语,在青春已逝时对自己一无所知,于是去冲、去闯、去撞,终于头破血流,沉寂不语。
拉卡拍拍衣服,摘掉头发上的稻草,轻蔑地微笑时,我竟非常心疼她。玛丽亚太聪明了,她懂得,违背宗教的喝苹果酒、跳舞、接吻,不过是瞒着父母的小打小闹,享受过一切的她会回到村庄,若无其事地以处女之身结婚。
拉卡做了太久的乖巧女儿、虔诚信徒,当她发现内心的火焰时早已为时已晚。暑假已经结束,村庄就在归途,不合理的信仰与新生折磨着她,她选择了在父母面前划上浓妆,任凭父亲高喊着要划破她的脸;她选择了与男友尝试婚前性行为,看着虔诚的男友落荒而逃。禁果终究留在了树上,而那理智的大树早已布满虫洞。
拉卡做不回那个好女孩了。村庄的人们都知道,她变坏了,她需要忏悔,需要泪水,需要牧师面前的悔恨交加,才能换来尊重。她是坏榜样,伤害家人,冷落牧师,亵渎神明。
玛丽亚幸福地离开教堂,做了好妻子。过往的不堪终究是不懂事的胡闹,她是好姑娘,尊敬丈夫,溺爱孩子,信仰神明。
幸福的捧花,终究散在了枯草上。
如果说,故事的最后我们都会有光明的结局,那么,谁来原谅这撕裂的过往?该怎么与浩荡的青春告别?
“那里有火,还有水,结合在一起,他们变成了灰烬。火是鲜艳的,水是清澈的,灰烬是虚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