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省霞浦县牙城镇境内杨家溪至钱大王段的福温古道,又称通京古道。是闽东、闽南一带文人墨客上京求名,促进商旅贸易的交通要道,也是重要军事设施,传递军令、军情的主要通道。据《福建历史地理志》载:古驿道最早为秦汉时期所建,至唐末越王钱镠在此屯兵时拓宽,南宋嘉定十五年前后长溪知县杨志再修,清嘉庆九年福鼎王绍勤重修,民国首任县知事王邦怀、王邦彦兄弟再次出资修缮。
据《霞浦县志.卷之二十五.艺文志》记载:宋、通直郎、林甄《修筑赤岸营田陂记》——“赤岸居民恳辟赤卤地,得田千余亩。时闽王据七闽地,与吴越用兵,横取以为赡军营田”。从中可知当时吴越国与闽国是以杨家溪为国界而治,两国军队隔溪对峙,吴越国为了防御闽国的入侵在钱王岭一带修筑了“烽火台”、“钱王关隘”等军事防御设施。
一、烽火台遗址
烽火台又称烽燧台,俗称烽堠、烟墩、墩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
2015年8月在钱大王岭山岗上发现了“烽火台”遗址,整个烽火台用乱毛石磊砌成梯形状,石质已严重风化,整座燧台呈灰黑色,下底边宽5.8米、上底边宽3.1米、高3.7米、顶部中间下凹,形成垛口。据有关资料记载:守烽燧的人数至少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门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晚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
二、关隘遗址
据明万历四十四年巜福宁州志》卷五一 一“兵戎志.厂隘”记载:杨家溪、钱王、龙亭、王头陀等。而这些地方地势险要,在此设立关隘要冲,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旧时府衙门镇台派士卒在关隘中设防驻守。
钱大王关隘位于村南边,是钱大王岭进入村口处,建于明朝或更早。钱大王关隘城墻全长14米,髙4.5米,其城墻就地取材,乱毛石干砌,墻体厚实,在城墻中间砌一仿宋代悬臂式,块石干砌拱形城门,门内高约2米,宽1.2米,城门眉额镌刻楷书“钱王关”三字,城门顶建有城垛,以弓箭设防。但城门大部毁于大炼钢铁时期,现存城墙尚保护完好,该遗址内还存放着一块集庆亭石碑。村民们正准备按原址修复关隘城门。
王头陀关隘位于王头陀岭头,土名破亭岔。修建的年代与钱大王关隘同期,整个关隘结构与钱王关隘大致相同。五十年代初期,关隘城墙基座等还是完好,但后期被拆除用于修补王头陀岭路面等。
三、钱王屯兵遗址
在钱王关隘的城门外有一屯兵所和教练场,面积约500多平方米,是当时吴越王驻防士卒的军事训练场。目前,当地村民已将该遗址恢复原貌,并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