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问题
1. 概念模糊:学生混淆“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如将“流程长”归入水文特征;对“地上河成因”等原理性知识逻辑推导不足,依赖机械记忆。
2. 读图能力有待提高:仅能完成基础填图,对“等高线图判读河流流向”“气候与水文特征关联”等综合分析能力,跨图整合能力弱。
3. 答题规范缺失:综合题分点混乱、术语生活化(如“上游水少”),未形成“成因→措施”的逻辑答题框架。
二、针对性改进措施
1. 概念精准化教学:
设计《水文/水系特征对比表》,明确核心要素(如水文抓“量、沙、冰”,水系抓“源、流、支”)。
用“问题链”推导原理(如“中游泥沙→下游沉积→地上河”),要求学生手绘成因流程图。
2. 图表分层训练:
基础任务:限时填图(标注分界点、支流),同桌互查纠错;
提升任务:结合“气候图+地形图”分析河流水能/洪涝成因(如珠江水能=地形落差大+降水丰富)。
3. 答题规范模板化:
总结“成因类”答题模板:自然(气候/地形/植被)+人文(人类活动),如“黄河含沙量大=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然)+植被破坏(人文)”;
要求作业用“①②③”分点,错答处标注“漏自然因素”“术语错误”等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