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记得,
十年前,带着陌生和好奇,走进南大。
六年前,带着不舍和沉默,走出南大。
这一进一出,便是四年的光阴。
时光悄逝,记忆犹重。
1. 相聚有时
六年前,我离开南昌来到上海开始了新的一段求学生涯,在这偌大的城市里,打心里感到渺小并极其缺乏归属感。而那时,唯一让我觉得特别温馨的时刻便是08生物系上海同学会的聚餐,除却各自近况我们谈论更多的是那逝去的四年大学时光。后来,南大生命食品学院上海校友会(以下简称“上海校友会”)的成立,让我突然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洪城之外,有那么一群跟我一样的校友,在繁华的魔都继续书写着“南大的故事”。
时光荏苒,上海校友会已经成立六年了。2019年1月19日,我们暂且放下了繁忙的工作,相聚在魔都,端起一杯红酒,共叙校友情谊。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校友会迎新春活动规模缩小,仅是六十人左右的小范围活动,但参加活动的校友却是有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的师兄师姐,也有近期才走出南大的年轻师弟师妹,可谓老中青校友三代同堂。
2. 师恩难忘
活动由校友会秘书长宋炜师兄主持,最开始邀请的是年级最高的戴惠娟老师发言。戴老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南昌大学生物系,后又留校任教几十年,可谓现场资历最老的师姐,这几年也一直关心着校友会的发展并担任校友会顾问。戴老师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大家新年的祝福,同时也表示大家在上海生活的不易,希望大家一定要保重身体。寥寥数语,却道出了一位老师一位师姐对现场所有校友最温暖的关怀。
当我们在异地他乡,相聚一堂,追忆往事,我想我们最应该感谢那些曾经兢兢业业传授我们知识的所有老师。
前日,学校老师告知百岁老人邓宗觉教授仙逝,心里倒开始翻滚着一些大学时候的时光。唯一一次见过邓老,便是学院的开学典礼,那会年轻也没怎么记住他的容貌,只是后来几次拜访视频里见过。作为中国现代动物学奠基人秉志院士的弟子,只身前往南昌,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呕心沥血,完善整个学科乃至学院的建设。我本科跟随的几位老师大都从事鱼类研究,鄱阳湖生态建设,直至后来才知这些都是在邓老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这些老一辈的科学家令人尊敬,也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谨记当年各位老师的期许,奋力前行。
3. 传承
正如校友会会长江陆斌师兄说的那样,我们校友会的人覆盖了很多年级,我们既是师兄弟师姐妹,也有的互为师生。而这一批又一批南大人,正在不断地把这份“南大之情”传承下去,每一个人都在为校友会的发展尽上自己的绵薄之力。
古健松师兄,一位优秀的创业者,一直在为发展江西特色农业经济做贡献。而认识他,则是因为一箱赣南脐橙。校友会创办至今,这位踏实肯干的师兄每年都会赞助许多脐橙,给身处魔都的校友们带来家乡的味道。古师兄说,他自己今年又新开拓了一千多亩地种脐橙,未来他会继续赞助校友会,保证每年的校友聚会上大家都能吃上新鲜的脐橙。
颜志强师兄为大家带来的是他们公司自己研发的明目桑葚姜茶。他为大伙介绍了这款姜茶一系列的功效,也回顾了自己这一路过来的一些经历,表示希望校友会能够越办越好,我们每年都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坐在一起叙叙旧。
校友会企业俱乐部,是校友会创建后相继成立的,它汇集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家校友,他们用灵活的头脑把校友会基金运作起来,实现再生,用宋炜师兄的话来说就是“企业俱乐部为我们不断地在造血”。俱乐部主席吴成月师兄在聚会上也表示,俱乐部目前已经实现盈利,所有俱乐部成员仍在努力,为校友会基金的可循环运转献计献策,为校友会的不断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这些年,有一些校友离开上海,也有新的校友来到上海,而每当岁末年初大伙聚在一起,才深刻地体会到传承。
和许多最后外出深造的师兄师姐一样,我们都不满足于母校的这个平台。可当我们走出来,我们才发现当年那些快乐或不快乐的时光,多多少少赋予了我们成长的力量。于是,我们开始感怀那一段不长不短的象牙塔时光,也开始明白什么叫做传承,然后开始去传承。
4.负重前行
所有的亲切与温暖都融于酒,晚会上,大家互相敬酒,互诉祝福,在每年一次的大团圆上卸下疲惫,享受这一场来之不易的热闹。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四个多小时的聚会转瞬即逝,校友会六周年聚会在大合影之后正式拉下帷幕。热闹散场,生活仍在继续。如戴惠娟老师前面说的,在场的许多校友,上有老下有小,都在为生活奔波,着实不易。可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生食人,不为艰辛所困,继续负重前行。
就像常务副会长石国忠师兄说,校友会是大家在上海的家,是大家累的时候迷茫的时候可以逗留的港湾。上海校友会在2019年将会继续努力,为所有校友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母校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心若可以停留,
便没了远方。
怀念之后,
仍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