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获得一本名为《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的书,光看书名觉得没有营养,一向对这种成功鸡汤文不感兴趣。闲来无事,翻看几眼,居然入了迷。作者是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普通人的一些心理现象。看了作者列举的种种,说得不就是我吗?恍然大悟,原来这么多年,我成为不了很厉害的人,是有原因的。
对五年后的自己的提问,给我的启示是管理自己,要像管理一个国家一样,制定属于自己的五年计划。
对人生来说,“五年”意味着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过一天是一天的混日子,又何曾想过五年计划呢?如果只愿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沿着最普通最一般的人生轨迹往前走,那么就不需要提前五年去思考。但是,如果想走出不一样的人生,做一些不一般的事,那么以五年为期,可以为自己制定一个长期目标,并为之做出持久而坚实的努力,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锻造。
如果把五年作为做成一件事的时间跨度,那么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忍受头几年的挫折、煎熬和孤独,乃至别人的误解、嘲笑和攻击。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而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去做后一种事的必要。
关于时间管理,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
将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多读经典。
为什么要多读经典,我是这样理解的,经典的东西是经得起历史长河的考验,无数的前人已经为我们做了筛选。现在,处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的时间有限,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时间汲取有营养的东西。
学会时间管理,“快”与“慢”自由切换。工作要快,但是生活要慢。
这让我想起高三的时候,我与几个同学课间在教室外面嗑瓜子,当时的数学老师看到后,义正言辞地指责我们:“瓜子,是你们应该嗑的吗?”。当时觉得他管得太宽,我们在课后嗑点瓜子怎么了?现在想想,其实他在告诫我们充分利用时间。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务爱好
有人说我是常立志,而不是立长志,对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因此没有任何长板。最近思考了下以往自己的工作经验和长处,开发了两项爱好,并坚持了超过三个月,感觉越来越轻松,生活也有了新的期望。希望自己能将这些爱好一直坚持下去。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眼界并不开阔,课外阅读也不足,但是内心世界丰富,几乎每天坚持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心情。
即刻行动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不管怎样,只要开始就好。
总会有人在问,我都这个年纪了,干什么什么还来得及吗?如果一直在追问和自我否定当中,永远也来不及。不止有一个朋友曾对我说,想做什么任何时候都不晚。前同事菠萝,年过35岁才开始学编程,由美工转行为女程序员。她不顾世人有关剩女的言论,下班回家后独自啃书钻研。朋友小朵,在30岁的尾巴,辞掉某互联网总监的职位,顺利通过雅思考试,申请到了澳洲工作旅游签证,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技能,才是学习的终点。
努力,是一种最需要学习的才能。
即使是普通人,也有独特的优势。
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优势,并不断地去经营。
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
木桶理论是针对团队来讲的,公司中的的每一个岗位都不容许存在能力平平的员工,而要求每一个岗位都聘用能完全能胜任这个岗位的员工。对那些教育背景一般、职业技能缺乏、拼爹无望、为人生前途迷茫焦虑的年轻人来说,在我们资源本就贫乏的条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乃至勇气)聚拢起来,投注到做一件事情上。专心做好一件事,哪怕这件事看上去极不起眼。三心二意、畏葸不前、瞻前顾后、贪多求快、跟风冒进都是大忌。
专注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
哈佛优秀毕业生莫舍在被问到给年轻人有何职业上的建议时,他把毕生的经验总结为这样一段话:“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为自己的学习增加“必要难度”
不仅对于创造性,对于学习能力的激发,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是非常有效的刺激。
构建个人的挑战阶梯
不能一直生活在舒适区,要给自己定目标。
不痛苦地坚持到底
只有深入下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兴趣,因努力而热爱。因为兴趣去坚持一件事一点都不痛苦,反而觉得很幸福。
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
建筑家保罗·谢菲尔德说:“主流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潮流,人在其中无法思考。”苏珊·桑塔格说,人类社会中两个最主要的偏见,是用性别和年龄来给人贴上标签,粗暴地认为,男人就应该如何如何,女人就应该如何如何,年轻人就应该如何如何,老年人就应该如何如何。直到今天,期望个体服从针对性别和年龄的固化偏见依然是社会主流,比如人们经常会说:“一个女孩子家,要学这么多东西干吗”,会说“女人嘛,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会说“人老了嘛,遛遛狗、浇浇花就够了,折腾啥啊”。而正是这一张张标签,把人的想法限制住,行动束缚住,让人没有勇气去想、去做与众不同的事。
知乎上曾有人问:“我在高中见到了很多优秀的青年,他们知识面丰富、心忧天下、自我觉醒,但感觉他们在慢慢平庸,言必谈体制,言必谈世家,除此之外就是吃喝玩乐。在大学,曾经的高中牛人慢慢腐化,翘课又不看书、偏激又没立场;出身富贵的没有意志、自控力和梦想;寒门的顶尖却不去学习应试之外的东西,知识面很窄。只有理想却没有梦想。”
知乎上那个作者提到的是大学的青年,而我们步入社会的青年呢?更多的是散失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对生活感到一种苍茫的无助,我们渴望成功,但见惯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使我们无法安心去学习甚至享受生活。我们聊的话题无外乎五子,房子、车子、孩子、妻子、票子。至于梦想,那就是一夜暴富,成为房东或者富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