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是万能的吗?
不要害怕错误,直面错误,我赞同这样的观点,即使我自己本身在面对错误的直接反应还更多的是害怕和逃避,但现在能够觉察自己,然后就做出了改变。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也是在这样的思想下,引导孩子面对错误的。在意识到自己犯错误了,就真诚的道歉,请求原谅。
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的假设:面对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道歉,然后等待别人的谅解,这样会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实际上,不可否认的是,我有的时候承认错误也是为了避免指责和进一步的惩罚。
记得还在上学的时候,晚上很晚才回家,我自己也意识到自己做错了,父亲肯定会骂我。回家之后我非常诚恳的站到父亲面前,一面面对他的发火,一面痛苦的流泪。这个时候,我感到的只有内疚,认为自己就是不好的,被责骂会让我减轻这样的感觉,所以我可以就这么站在被父亲骂。
还有一次,是上大学的时候,冒名辅导员在请假条上签字,被发现之后,被叫到了办公室。辅导员还没开始说,我就开始眼泪哗哗流,可我心里面怎么样想的呢?快点结束吧,我哭的越凶,越能引发对方的怜悯心,这样我就可以逃避进一步的惩罚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错误而进行的道歉到底带来了什么?让我承担了责任吗?有时候有,也有时候是为了逃避责任。
将错误转化为生活经验
正面管教中纠正错误的3个R。带给我更多的思考。
1.承认
2.和好
3.寻求解决办法
如果说,前面两个是承担责任和修复关系的话,第三个就是跟进一步的让所面对的错误,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挑战也越来越多,过去面对错误的方式,开始显现出问题。
当孩子自己把水到在自己衣服上的时候,他跑过来和我说:妈妈对不起。
当他自己摔倒了,他也和我说对不起。
当他玩玩具没有玩好,也跟我说对不起。
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这些事情,孩子也要和我说对不起。我是不是哪里没有说明白?
直到第一课上,一个句话犹如闪电一般劈闪过来,让我警醒。
“犯错道歉这件事,也是有边界的,如果你把别人的道歉当做理所当然的,那么,就可能带领孩子走到另一个极端。”
我问自己,在面对错误,我是否只是觉得需要道歉就可以了,是什么在驱动我走入这样的思维方式?
我又问自己:“道歉是为了获得什么?”
面对错误的勇气?不是的,这个不是我真正在意的。我在意的是获得别人的谅解。
注意,是请求获得。因为我下意识的知道,人们是愿意去原谅承担错误的人的,道歉是最好的方法。而别人的原谅对我来说很重要,其实我的需要是认同。道歉是我为了获取认同而选择的方式而已,因为一旦我想到别人会因此排斥我,我会感到十分的痛苦。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自然会认为面对错误,需要获得谅解,只要道歉就好了。
可在引导孩子上却是太过于局限了。
我忽略了去引导孩子去寻求解决方式,当他也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止于道歉和好,是无法让错误转化为他的生活经验的。
我问自己,面对错误,需要采取的行动,我期望的长期效果是什么?
答案很明显,是承担责任和从错误中学习到解决方式,转而成为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的完善自我。
如果面对错误只是道歉可以达到吗?
显然不能。
如果再一次遇到面对错误这样的挑战,我会怎么做?
假如孩子因为桌子对面的东西,把手边的水碰洒了,孩子和我说:对不起妈妈。(这事还是经常发生)
我可以这样说:水洒得到处都是,你也感到很不好是吗?那么,为了不让水流得到处都是,你可以怎么做?(或者你可以和我一起擦桌子吗?)
当清理完成之后(或者一边清理一边说):为了不再碰到杯子,你在拿桌子对面东西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呢?
很多时候孩子是说不知道,这个时候,我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来询问。
之前,我会直接把我认为应该做的建议直接说出来。虽然会问孩子怎么样,但实际上内心想的是,就要这么做。
从此以后我可以脑洞大开,天马行空。
因为,我需要把“必须”替换成“可以”
可以,就有多种可能。
我可以说:让我们把自己面前的东西全部扔掉!
我还可以说:不如我们直接跳到桌子对面!
这些答案,在以前的我看来,都是不可以的。
现在想想,为什么不可以?这些也都是好主意不是吗?想主意的时候不就是要天马行空,脑洞大开么。
至于可行不可行?评估一下采取了这个行动会发生什么情况不是就能够判断了吗?
------------------------------
后记
很多东西,没有反思到这个地步,我也不会注意到原来自己面对错误无条件使用道歉,居然是为了获得认同。这是我的第一个收获。
而在寻求解决办法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以前提出的建议都是我认为应该这么做的,当我使用“可以”的时候,我才发现,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到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因为我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认定了唯一的答案,我的脑洞怎么打的开?我现在能理解到为什么《游戏力》当中,作者会提议孩子们坐到车子顶上去了,因为那根本就是在打开脑洞,而这个行为可行吗?抱歉,这个时候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这是我的第二个收获。
更新:修改几个错别字,是认同感。不是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