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学习完毕,在从南京回杭州的路上,和老婆聊了很多,我们之前的沟通方式,之前互相之前找不到爱的频道,做了很多无用功,之后会在这个方面多花功夫。又聊到了跟婆媳的关系,理解了每个人的动机都是对的,每个人的行为背后一定是为了爱,每个人都是有限的,比如这次出来学习,我妈就不是很支持,觉得没必要花那么多钱。一开始会觉得我们投资亲子教育,是为了家庭更和谐,不支持简直不可理喻。但是在父母经历过用体力挣工分的年代,觉得节省才是生财之道,因为想要我们生活的更好才这样劝我们。他的感受和应对方式都是出自这个观点,同时她也是因为爱我们才这么劝我们,动机是好的。这么一分析,其实感觉也没必要吵,要学会去接纳别人的不同的信念和观点。课堂上学到了一句话“哦~,你是这么想的的啊,我明白了。”不要试图去劝说,全然接纳。
再聊到了跟孩子的关系,觉察到很多之前做的有待改进的地方。
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我们老说他慢动作,早上说,晚上说,天天说,他就真的变成这样。我们要做的是放大正面的优点,忽略缺点。关注点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
2.少说但是,多说同时。我们在夸孩子的时候,经常会关联上条件。“今天你作业做的挺快的,你真棒,但是穿衣服还有点慢。”;“今天你的机器人课作业很主动就完成了,很棒,但是练字的作业有点拖拉。”这就好比开车的时候,踩了脚油门就马上才刹车,效果减半甚至反效果。如果换成同时就好多了,“今天你穿衣服很快呢,宝宝你太棒了,同时你要是可以把袜子也穿起来,你就更棒啦。”
3.专属的都特别的爱。在多子女家庭里面,难免会出现竞争的情况,告诉孩子你就是那特殊的一个,你是爸爸妈妈爱的最勇敢的哥哥,你是爸爸妈妈爱的最聪明的弟弟。平等的付出,买一样的吃的,一样的穿的不意味着我们给了同等的爱,更不意味着孩子接受到的就是同等的公平的爱。他们要体会的到是专属的,特别的,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多的安全感。
【下一步行动】
其实还有很多的点,一下子也记不全,能把这三点记下了,增加这三个方面的觉察力,也许还是做不到马上改过来,因为原来的行为模式比较运行了那么久,惯性很大。不过能在说之后当天晚上反思的时候意识到,再到说完之后意识到,再到说之前想想再说,一点点进步,直到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不着急,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我们就在向教练型父母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