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2019-18
【美】伍绮诗,孙璐 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
01
近来工作不顺,而且忙碌,内心苦闷,读书也懈怠了,那些论述类的专业类的书籍有点读不进去,于是就想读几本小说,放松一下。特别是坐地铁,人挤人,实在不适合读难度较大的书籍,于是在手机微信读书中找到了这本这几年比较畅销的小说《无声告白》。
小说的开头很惊人:“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一下子就把故事的结局告诉你,但她的家人还不知道。更重要的是,她是怎么死的?这个巨大的悬念就是贯串全文的一个线索,整本书就是围绕着这个谜题展开,一步一步地揭开真相,引出了更深层次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这样的开头让我想起后来读的另一本书《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书的开头也是先交代了主人公松子的死亡,再去慢慢揭示松子的一生,解开她死亡的谜题。还有没有其他书也是这样的写法呢?我想应该是有的,只是我一下子想不出来。
02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莉迪亚的家庭很特别,父亲是华人詹姆斯,母亲是美国人玛丽琳。詹姆斯的父亲是通过欺骗手段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因此詹姆斯从小就备受美国当地人的歧视,被当做怪物看待。他从小就学会了如何隐忍地生活,刻苦地读书,最后考上了哈佛大学,然后成为一所大学教美国历史的教室。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办法融入到美国社会中,因为他从小到大内心最大的恐惧就是被美国社会排斥。詹姆斯可以说是当时美籍华人的生活与思想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美国的社会包容度是很低的,种族歧视很严重,外籍人士在美国生存很艰难。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也是一个很特别的女性。她与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勤奋好学,决心成为自立自强的女性。而她作为家政教师的母亲却希望她成为一个家庭妇女。于是母女俩发生了很多矛盾。她们的矛盾其实也是当时部分女性与美国主流社会对女性要求的矛盾。因为当时美国社会对女性的主要也是希望她们能够在家打理家务,相夫教子。后来,玛丽琳读大学时遇到了詹姆斯,怀孕,生子,中断了自己的学业,失去了成为一名女医生的愿望。但继续学业、成为医生的愿望并没有在她心中消失,她厌倦了每天的家务劳动,最后蓄谋突然离开了丈夫和儿女,消失了几个月去继续自己的学业。但后来发现自己怀了第三个孩子,不得不重新回到家庭。
莉迪亚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出生和长大的。她长着东方人的面孔,一头黑发,但有着像母亲一样的蓝眼睛。她经历过母亲离家出走那段时间的恐惧和绝望,为了留住母亲,她学会了乖巧听话,尽力讨好母亲。于是,她的身上同时肩负着父亲和母亲的双重期待。父亲希望她能够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融入到当地社会中。于是并没有朋友的莉迪亚学会了假装给自己的朋友打电话和约会。母亲希望她努力读书,最后成为一名医生。于是她勤奋刻苦,不断取得好成绩讨好母亲。于是,母亲和她之间发生了一个悖论,母亲希望她努力学习,活出自我,却用这样的期待严密控制她的生活,使她根本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总之,父母两人都希望女儿能够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愿望。莉迪亚成为了全家的中心,她的哥哥和妹妹都被忽略了。
莉迪亚在父母的双重压力下逐渐不堪重负,她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满足他们的期待,她的外表和内心发生了分裂。而且她从小信赖和依靠的哥哥考上了哈佛大学,即将离开她而去,她的内心无法承受如此多的重负,最后在一个晚上走出了家门,坐小船来到了湖心,走到了水中,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仪式改变自己。但不会游泳的她最后溺水而死了。
03
莉迪亚的意外死亡有着她的家庭和美国社会的多重原因。
首先,詹姆斯和玛丽琳把他们的童年缺憾和期待都压在女儿身上是很不恰当的。他们跟如今中国的家长一样,都是用为孩子好的借口妨碍孩子的自我成长。这不仅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问题,也是现在普遍的社会问题。作为家长,我们要以此为戒,提醒自己尊重孩子,帮助孩子,而不是扼制孩子。
其次,美国的种族歧视和对女性的歧视也是重要的原因。因为詹姆斯的童年阴影正是来源于美国对华人的歧视,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忍辱负重,发愤图强。而当时美国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也使得玛丽琳没法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生的缺憾。如今,中国社会女性的地位提高了很多,作用也大了很多,但社会对女性的期待还比较倾向于家庭这一点还没有完全纠正过来。所以,这部小说依然能够引起我们对女性地位和命运的思考。
再次,莉迪亚家庭内容缺乏沟通也是一个原因。他们一家五口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比较少的,莉迪亚不敢把自己的想法与父母沟通,詹姆斯和玛丽琳夫妻之间的交流也很少,三个孩子之间的交流也比较少。所以,他们彼此不能够理解对方。就是在莉迪亚死后,他们也还是不能互相理解。
一个十六岁女孩的死,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家庭根源和社会根源。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深刻影响。但我们是否因为家庭和社会的缘故而无能为力呢?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因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原生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就能够想办法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就是改变自己孩子的生存环境,于是自己的孩子就能走出原生家庭的怪圈,让他们有更好的未来。 也许社会是我们难以改变的,至少家庭这个小环境是我们可以创造的。
201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