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又曰:太宗时,莒州凤皇二见,群鸟随之。其声若八音之奏。”
如此,便是百鸟朝凤了……
影片《百鸟朝凤》刚出来的时候便集齐了各家的言论,只是在我看来,不管是哪一家的哪一种论调,都抹不去《百鸟朝凤》这一部影片所能带给我们的有关传承的意义。
就像是影片中一样,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村子里的红白事都离不开一个唢呐班,即便是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唢呐声一响,村子里的人们便都穿的暖暖的出门去听。不为别的,只为给办事儿的人家添一点办事儿应有的气氛。
只是近些年来,村子里的唢呐声似乎很久都没有听到过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游走的戏班子,他们不唱戏,唱流行歌曲;他们不吹唢呐不击鼓,而是谈电子琴和吉他。
我记起有一年在春风吹得正盛的时候,村子里又来了一班人,他们在当街的空地上搭起了戏台子,摆上了架子鼓、电子琴,他们的主唱穿着很短的裙子,就像是从西北来的风吹不到她一样。
琴声鼓声响起来的时候,戏台子下的人们已经快占满了空地。
而传入我耳中的却不是这般嘈嘈之音,而是隔壁李大爷手下的二胡声。
那个时候我不懂乐器,不知道乐器有东西方之分,更不知道文化有东西方之分,只是觉得李大爷在拉起二胡的时候,嘴角的胡子都像是在跟着旋律跳动。
所以就这么看着、就这么听着,竟听了这么多年。
我记得去年的时候我采访过一个制作陶器的女孩儿,她说现在不缺少手艺人,缺的是“守”艺人。所以她想要尽她所能,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
后来我想,这不正是我这么多年最想要做的事情么?
从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一直到现在,我读诗背词,到后来写诗填词;后来因为羡慕那一曲琴箫合奏,我干脆学笛吹萧买了琴来弹;再到后来羡慕《笑傲江湖》里的神医平一指,干脆买书来自学中医。直到现在接触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了,就越来越发现自己原来是处在一个如此浮躁的社会之中。
我们缺乏静下心来的本事,也缺少了一种坚持并坚守的勇气。
因为新的东西进来了,新鲜感也跟着进来了,所以有很多在以前看来甚是传奇的技艺流传到现在已经并不那么重要了。
我想起小的时候,父亲总是带我去集市上的那家裁缝铺里做衣服穿,那个裁缝大叔带着厚重的眼镜框,总是穿着一件很旧很旧的工作衣,衣服的口袋里面装着一把年久的皮尺、一小截石灰笔。因为他做出来的裙子穿起来又舒适又好看,所以总能见到有很多的阿姨们在那里量尺寸定制旗袍。以前总觉得旗袍穿起来太紧,所以很不理解那些阿姨为什么喜欢,直到现在年岁长了,才终于理解一件好旗袍对于一个女人的意义。
所以我按着记忆中的路线去找那家裁缝店,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可不幸的是裁缝店已经变成了成衣店。当年的大叔已经变成了白胡子的老大爷。
大爷说他不遗憾自己把店变成了成衣店,只是遗憾当年他精心挑出来的学徒如今没有一个在做这个了,只怕这手艺传不下去咯。
我记得那次之后我回家跟母亲说我要跟着大爷去学做衣服,然后被我的母亲说是不务正业。
不过我依旧是幸运的。因为我越是读着祖辈传下来的典籍,就越是发现自己像是有了一种使命。或许是我天生不通音律,学不会古琴铮铮吹不出朗朗箫音,可我庆幸我读得懂诗文辞赋,也庆幸我有一位好师傅传给了我一身医术。
古话有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随身”,我庆幸在我还不算老的年纪里,我选择做一名“守”艺人并为它的传承而倾尽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