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看三种类型的书,文史哲各一本,光看一本有时候很枯燥,特别是纯理论的书籍。心里没点雨露的滋养就感觉苦涩。最近喜欢关注一些日记和随笔,我每天写的也算是随笔,没有任何主题,目的,形式,单纯的想输出而已。
随笔还是挺有价值的,特别一些大文豪,大学者的随笔。随笔更多的是指向人的内心,是一些真正想说的话,以前的人写随笔没有发表或者吸引读者这一说,自己写自己看,自己与自己对话,自己与自己交朋友,自己去参透自己的人生与灵魂。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一生都在为一本可以自己看的日记作斗争。托尔斯泰有写日记的习惯,他没结婚之前,这是属于他自己的秘密,结婚后,他的妻子非要看他的日记,他很痛苦,并为此一直向他的妻子抗议,即便他藏在楼板里,鞋子里也总被他的妻子发现。终于在他82岁的那年,离家出走,渴望找一个隐秘的角落,与自己的灵魂对话。离家十多天后,托尔斯泰爆尸街头,这种为一本日记抗争的精神,我想没有进入过自己灵魂的人是永远无法理解的。
今天读恩格斯的《国民经济批判大纲》感触良多,这种书籍肯定要读很多次才能吃透。“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工人就越穷,劳动创造的幸福越多,工人就越不幸福”。其实工人在当代可以理解为底层了。比如你是个卖菜的,你卖的菜越多,批发市场就需要为你供给更多的菜,相应的在农民的土地里就需要种植更多的菜,就需要增加产量,所以催生了大机器耕耘的诞生,而大机器的诞生,替代了更多的农民,农民失业,于是农民也去卖菜,你的竞争对手增加了,有了竞争,菜也卖不起价,于是你压力增大,生意变谈,挣不到钱,每日面对残酷的竞争,甚至有菜卖就不错了,还谈何幸福?
这就是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底层创造的财富越多,越致使底层被牢牢的束缚在di层,越来越不幸福。当然,这都是从宏观来看。又如你是一个工地上的架子工,你一个星期可以搭好一层楼的木架,随着技术的熟练,三天可以搭好一层的木架,你技术好,所以很多老板抢着要你,而其他人为了不失业,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于是工人与工人之间形成残酷的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老板拼命的想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缩短工程时间,节约成本。有需求就有供给,于是科学家拼命的研究技术,研究机器人,终有一天机器人会代替工人,一天时间即可搭好一层楼的木架,这时候的工人不但要与同类竞争还要与机器人竞争。拿肉体去赚血汗钱,最终的结果就是,找到一份工作都很不易。工人劳动的越卖力,越不幸福。
卖菜卖得越多,干活干的越多,就越难以挣到钱。为什么挣不到钱,这里还有个消费问题,这个问题我还没弄清楚,先且不论,总之,就是越不幸福。为这个社会贡献了血与汗,把自己出卖的体无完肤。那底层就没路了么?很遗憾,在资本的固有规律,在这个模式下,或着在这个阶段之内,无路。不过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只会不断文明,比起以前的奴隶、封建,在那个阶段的底层,生命都得不到保护,与今不可同日而语。
底层的出路在那里?怎么办?走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只有熬过这个阶段,才能守得花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