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台词:“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成就大事。”
成就大事往往需要长期的努力、不懈的坚持和持续的积累。
自律的人能够自我驱动,即使在没有外界监督或激励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对目标的热情和动力,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
就像《认知觉醒》一书中所说的:我们想勤奋,敌不过懒惰,想努力,又陷入低效,想精进,却总走弯路。到最后,所有努力都打了水漂,半辈子过去了仍一事无成。
而自律的人,往往都是在认知上遥遥领先的人。
人只有打破原有认知,消除固有偏见,才称得上觉醒。
最近重温了这本书,从中精选了对我帮助最大的10句话,与大家共勉!
01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很多时候,我们都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趋难避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说白了,就是想得太多,做的太少,什么都想要,却又不想付出。
所以当我们做一件事,遇到困难挫折或者一时看不到结果的时候,就会很容易焦虑。
02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就像我们读书,一本书再好,我们也无法记住全部内容。回头一翻,很多内容就像没看过一样,但那些被自己关联过的观点和知识却很难被忘记。
不管这个新知识当时让人多警醒、使人多震撼,若是无法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足够的关联,它存活不了太久。
比如说阅读和写作,单纯阅读时,我们只会满足于获取新知识,而没有深度学习,时间久了就会忘记;
而我们开始写作,就需要把我们学过的知识关联起来,用我们自己的话结合起来,就会记忆深刻。
知识只有利用起来,我们才能看到它真正的价值。
03
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你会发现在学校里,越是刻苦努力读书,不浪费一点时间去娱乐的人,成绩始终在这个水平上不去;
反而那些读书的间隙去打个篮球,偶尔运动放松的人,学习起来会轻松很多,成绩也上的很快。
当精力消耗严重,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乐趣,而且一旦放松就很难再次投入。
而懂得劳逸结合,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的人,反而使他们的精力得到快速回升。
毕竟保持专注并不能紧靠意志力约束,还要靠主动休息“回血”。
一旦发现自己开始因为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动停下来调整片刻。
04
我们总想等情绪状态好了再去行动,殊不知直接行动也可以调动情绪。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先逼迫一下自己并不是盲目使蛮力,而是一种有效的行动策略,因为情绪总是飘忽不定的,但行动我们却可以主动掌控。
很多时候,我们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要么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要么同时想做的事太多,无法确定最想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要么知道目标,但没想好具体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去实现。
所以,我们要具备一种能力: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我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就会把今天做的事总结一下,然后把明天需要做的事,列一个清单出来。第二天就会根据清单去尽量完成它。
当认知越清晰,行动也就会越坚定。
05
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我身边也有很多的朋友,他们往往会关心你在做什么,然后希望你能够带他们。
但是当他们没有看到你的结果,他们就永远不会去做,即使你跟他们说这个行业如何有前景。
但他们没有想过,一个人的成功是经过了前期的付出和积累,才会看到结果,每个人都无法平白无故地享受到别人成功的果实。
当别人成功后,他们又会开始后悔,当初没有听。
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这些东西虽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06
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假设你学了100种的技能,但是每种技能懂得都是皮毛,也不去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技能,始终在原地踏步。
还有一种是你只学了1种技能,但你却能把里面的知识都研究透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你觉得以上两种情况,哪一种对你的前途更有帮助呢?毫无疑问肯定是第二种。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学习的数量有多少,而在于你从中改变了多少,获得了多少。
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我们真正能做的东西其实很少。
07
真正的行动力高手不是有能耐在同一时间做很多事的人,而是会想办法避免同时做很多事的人。
很多人都有一个通病,一次性就想把很多事情同时做完,既想这样又想那样。
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允许。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就像李小龙电影里说的:“我不怕会一万招的人,就怕将一招练一万次的人。”
只有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完成。
08
同样的道理摆在面前,有的人觉得那是鸡汤,没什么用,而有的人却觉得那是干货,好用得不得了。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都会对同样的内容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但只要是对自己有触动的,有所收获的,那就是好的。
看到网上很多人都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去评论一本书,只要他看不进去,或者对他没有用的,他就会觉得这是本垃圾,直接丢进垃圾桶,来博得眼球。
但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对你来说没有收获,并不见得对别人来说也没用。
09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
阅读是我们与名人访谈,与顶级的专家交流最方便,也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视线无法触及的地方,文字可以。
比如查理·芒格就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
每一本好书,都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是作者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专业技能浓缩后得到的。
10
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因为只有当我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所学时,才会真正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将松散的信息编织成紧密的体系和网络,甚至创造新的认知。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就是在调动自己的千军万马。
为什么读同一本书,有些人读了收获满满,有些人读了依然不会对自己有帮助。
就是因为有收获的人读了以后,他会用自己的话去重新表述出来,或是写作,或是教学,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而大部分人,都是读完后就已经把书扔到一边了,依旧只是沿用过去的习惯,那么依然不会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