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寒食帖》——1082年的那场雨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一场细雨持续了两个多月,那是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春寒料峭,梦里衾寒,从宿醉中醒来的苏东坡,望着窗外细蒙蒙的雨丝,情思翻涌,提起笔,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寒食帖》。

《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乍看之下,《寒食帖》写的很随意,似乎毫无法度可言。字形算不上漂亮,或大或小、或疏或密;结构算不上工整,有宽有窄、有轻有重。但是,仔细欣赏,却又淋漓多姿、浑然天成。

后人曾用“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八个字,总结唐宋时期的书法风格。苏轼的《寒食帖》,正是宋代书法的代表。它不像晋代的潇洒飘逸,也不似唐代的法度严谨,而是平淡、随性、空灵。就像东坡先生的个性——潇洒不羁,无拘无束。

苏东坡曾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如今,这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寒食帖》,历经900多年依然熠熠生辉,于世人而言,亦是一快也!



✪ 文 / 红楼微梦 | 加关注,不迷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