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介
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帖》)是宋朝的一件在艺术领域富有代表性的文物,并且启发了很多其他书画家进行创作。所以,笔者决定选择这个书法作品进行赏析和保护。《寒食帖》的历史价值非常重要:在宋史中,是行书的代表作,也是苏轼最有名的即兴创作诗词,体现了他在黄州被贬职的第三年度过的寒食节的人生之感叹。其中,不仅内容有感而发,体现了伤感孤独的情怀,而且那通篇的潦草行书气势奔放,让诗帖整体苍凉多情。这也就是《寒食帖》有着书法史上“天下第三大行书”上乘称号的一大原因。
作者介绍
诗帖的作者——苏轼,宋代杰出的大文豪,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书画家。这位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全才和天才不仅有着诗词创作天赋,给后人留下了将近三千首,还被称为“文湖画派”的代表人和“宋四家”之首。他将自己对诗、词、文、书、画的深深造诣,融入并创作出了苏轼书法中最为精彩、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从小就耳聪目明,异常聪慧,还将《诗经》、《尚书》等很多历史名著都通通滚瓜烂熟。他的思想深深受到了儒家博学的影响,并作为了自己的“精神支撑和最高的人生思想”。
创作背景
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一场文字狱被贬黄州三年。在元丰五年(1082)三月的寒食节,他联想到了当时失意的政治和窘迫的生活,于困乏中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名篇——《黄州寒食诗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是是一件绝世瑰宝,有独特的艺术形式,洋溢着起伏的情绪。不仅文学手法很有特征,书法中也将感情表达地淋漓尽致。
艺术特征
《寒食帖》在书法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幅作品极高的艺术水平和显著的艺术特点成就了“天下第三大行书”的称号。
一、结构
整体上来讲,《寒食帖》的整体结构非常有苏轼的特点。比如,从第一个字“自”和“起”有很大的区别,并且在中间,当作者写到关于家乡的思念时,字体突然变大,以示他突发的感情。
黄庭坚先生曾论苏轼的结字,戏言“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就像“石压蛤蟆”的比喻一样,苏东坡及其形象地勾画出了结体扁平的特征。“萧瑟”二字潇洒自如、阳光大气,笔势放得很开,真正体现出了萧瑟的意义。(如【图3】)很多其他的著名书法作品都因这两个字的到了大大启发,从而获奖。
二、布局
苏轼的这部诗帖在布局和章法方面,行距宽、字距紧,但整体又看起来让人舒服。一行一行读下去时,我们就能通过作者的字体布局进行简单分析。比如,通篇书写的节奏由慢到快,在开头部分还能压抑住内心的情感波动,字的大小保持得比较均匀,但当想起悲伤的事,便肆意挥洒,当时悲壮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寒食帖》整体可以从右向左分成三个部分来体现作者创作时的感情波动,第一部分只包括了两行字,因为这里的字还只是大小均匀;第二部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一段体现出了苏轼的情感变化——由压抑到放肆;而第三部分的“破灶”二字开始了整个诗帖的高峰,以示自己的悲痛之情已达到极致。(如【图4】与【图5】)
三、线条
《寒食帖》里的每个字眼都有自己表达的含义,而这些令它们独一无二的特点是苏轼那厚重而灵动的线条。东坡用笔靠下,和其他握笔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控制每个字的提、按、转、折,并且让线条随意二别具一格。
其中,“苇”和“纸”的特点最为突出,它们都由长笔画线条组成,延展了纵向空间,互相的位置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出现了一个“V”字,从而使整部作品的节奏感加强,恰到好处。(如【如10】)
四、墨色
“苏轼作书,喜用浓墨”,《寒食帖》就是这样。如果墨太多,很容易产生难看的“墨猪”,而苏轼成功地避开了这一点,他能迅速而完美地完成笔画的转折,从而有一种刚劲有力的效果。浓墨黝黑发亮,既奇异又鲜活。(如【图11】与【图12】)
在《寒食帖》中,几乎没有干枯的墨色,好像每次提笔都要蘸墨。“清四家”的刘墉和王文治被后世誉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可能二人就是收到了苏轼《寒食帖》的影响和启发吧。
后世的影响与现代的联系
苏轼的所有书法作品都几乎被保存在了重要的博物馆,比如这部《黄州寒食诗帖》就现存台湾国立博物馆。苏轼的字体被很多行书教学字帖中被使用,并且价值非常高,甚至一些行书的标准字体也是经过苏轼原字体进行细微修改的。
苏轼写的书法反映了,当时名士的性格特点,一撇一捺之间的潇洒就是宋代文人的才情……这也给历史学家提供了许多可研究的信息,并且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资料,如同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如【图13】)
引用文献与参考资料
内容
1. 刘军.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艺术风格浅析.《书画世界》第83页.2017年04期.安徽:哲学与人文科学.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安徽美术出版社
2. 张永峰.自出新意 不践古人——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简论.《书法赏评》第50页.2009年04期.黑龙江:哲学与人文科学.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黑龙江书法活动中心
3. 张启善.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技法.《书法赏评》第47页.2010年02期.黑龙江:哲学与人文科学.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黑龙江书法活动中心
图片
【图1】:N.a (n.d.). 苏轼图片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 Retrieved from https://baike.baidu.com/pic/%E8%8B%8F%E8%BD%BC/53906/0/b7003af33a87e95051673e1312385343fbf2b459#aid=0&pic=b7003af33a87e95051673e1312385343fbf2b459
【图2】至【图12】:N.a (n.d.). 黄州寒食诗帖图片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 Retrieved from https://baike.baidu.com/pic/%E8%8B%8F%E8%BD%BC/53906/0/b7003af33a87e95051673e1312385343fbf2b459#aid=7387298&pic=a1ec08fa513d269738d8f25057fbb2fb4316d8b0
(这几幅图的原图是【图12】,后几幅图由作者自行修改。)
【图13】:N.a (n.d.). 苏轼行书习字帖 (豆瓣). Book.douban.com. Retrieved from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43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