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邻居小柳最近很苦恼。和他的男朋友大刘恋爱两年了,她提出明年结婚,但是大刘一直没有明确回应。之前,两人还因为大刘酗酒的问题,分分合合了好几次。终于,在前天两人吵架后,小柳提出了分手。
说来也巧,分手后的小柳,没多久就接到了前男友的电话。重新联系上的他们开始约会,很快就订婚了。等婚期都确定了,大刘又打来电话了。他后悔了,想和小柳复合。知道小柳要结婚的消息后,大刘更是泪如雨下,说自己再也酗酒了,以后什么都听小柳的,恳请再给他一次机会,还提出了结婚。
看着眼前可怜兮兮的大刘,想着两人以前的种种,小柳有点动摇了。大刘每天都会找她,又是送花、送吃的,又是道歉,一句”老婆我错了“一句”老婆我爱你“,一周后,小柳跟前男友退婚,跟大刘复合了。
可是复合不到一个月,大刘老毛病就犯了,他又开始酗酒了,而且迟迟不跟小柳商量结婚的事情,周围的朋友都劝小柳,但是她好像根本听不进去,说因为经历过在前男友和大刘之间做选择,她才知道大刘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所以尽管当初大刘做的承诺并未兑现,但是和大刘在一起的想法更加坚定了。“虽然他酗酒,但是他起码不打人啊,而且他对我挺好的,他有很多的优点......”每当有人劝她,她就会这样说。
02
像小柳这样的姑娘并不算少,事实上,不止是恋爱,心理学家发现,只要人们做出了选择,那他们就愿意相信自己选对了,甚至不惜一次次的欺骗自己,坚信自己绝对没有错。
《影响力》一书中,将这种情况称为承诺一致原则。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绝大多数人都会自动遵守这个原则。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在想,这只是个例吧,这样的死脑筋,太傻了,我才不会这样呢!
答案是,不一定哦。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你去商场,看到了打折的衣服,你买回家发现根本不适合自己,或者完全不需要。你纳闷了:为啥当时就买了呢?
被单位的人夸“热心”,你莫名其妙地接了一堆原本不该你干的活。加班的时候你特别后悔,懊恼地想:自己当时为什么会接这些破活儿?
03
想知道为什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承诺一致原则是怎样形成的。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困扰,很多时候,承诺一致原则对我们是有利的。
它是人们为了适应生活长期形成的一种自动响应模式。试想一下,我们每天要接触的事情、作出的决定,成百上千,如果每一个事情都要反复斟酌的话,那我们的大脑后台就会有无数的程序一直在转着,是不是连吃饭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了?
因此,我们的大脑进化出了这样的能力,遇到事情后,大脑会自动识别并搜索归类,依照以前的经验和模式进行处理,于是人们就知道该说什么做什么了。这个过程很快。
这就会给我们带来好处——只要跟之前的决定保持一致就行,再也不用苦苦的思考这件事情了。于是,我们能够节省大脑资源。
另外,承诺一致原则,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社会高度重视良好的个人一致性,于是我们从小就会被教育,被示范要承诺一致。
这个原则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普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
他们来到沙滩上,让助理假扮求助者。助理躺在浴巾上,用收音机听了一小会儿音乐,便站起身走到海滩去散步。过一会儿,研究人员就会假装成小偷,走过来拿起收音机把他带走。
这个偷窃事件上演20回,旁观者出手阻止的只有4次。
然后,研究人员将这个试验进行调整:
助手在离开之前,请周围的人“帮忙看一下他的东西”。在20回试验中,所有的人都答应了,在承诺一致原理的推动下,有19个人完成了任务,他们主动阻止了偷窃行为,对小偷进行盘问,甚至出手拦住小偷,不让他们带着收音机逃跑。
这个原则中,承诺不仅仅做某件事,还可以是某一个身份。如果给对方设置某一种身份,让对方认可,之后他就会采取跟这个身份相同的行为。
心理学家做过另外一个实验:
他们随机抽取某个地区的居民,给他们挨个打电话:自己正在做一项调查,想知道他们的意愿:要是癌症协会需要筹款,他们是否愿意花三个小时帮忙?所有的人都不愿意显得自己缺乏爱心,所以都说他们会当志愿者。过了几天之后,癌症协会真的打电话,要求社区组织募捐团,结果帮忙的志愿者比之前多了足足7倍。
而这个原则,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只要是做了承诺决定,哪怕是错误的,人们也有一种自我掩饰的倾向,他们会寻找新的理由和借口,证明自己已经做下的承诺是很明智的。此外,即使促使他们当时做出承诺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承诺也能长久的维持下去。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有一个关于节能的研究项目,工作人员在初冬时节的时候,随机抽取一些使用天然气独立取暖的住户,到他们家里教他们一些节能技巧,并请他们节约燃料。所有被抽取到的住户都答应试试看,可一个月以后,研究人员查看这些家庭的气表,发现没人真正注意了节能的问题,他们的用气量,和没被抽取要求的住户的用气量是一样多的。换句话说,光这种上门沟通的方式,对于改变他们的行为,没有效果。
试验开始了,宣传员改变了方法,他们同样到访了这些家庭提供技能节能的技巧,要他们注意节能,但他们还提出了一个额外的条件:要在本地报纸上登出这些答应节能家庭的名字,表彰他们的公益精神和环保态度。这样一来,效果显而易见。一个月后,燃气公司上门检查气表,这一组居民平均每户节省了12立方米的天然气。
接下来研究人员开始动手脚了,他们给每户家庭寄出一封信,告诉他们出于种种原因,没办法在报上登出用户的姓名了。这下人们不会注意节能了吧?
等冬天过去,研究小组再次调查,结果发现,虽然没有登报的机会,但他们并没有重新回到浪费能源的老路上,他们依旧节约了15.5%的天然气。
虽然这个结果并不能完全的证明,节能的效果一定是这封信产生的,但是也能帮助我们理解:就算是当初驱使他们作出决定的理由被取消,也能够维持他们产生一致的行为。
看来,承诺一致原则是很有用的。我们应该怎样运用呢?
确保初步承诺最为关键。本人作出承诺,站定立场之后,会更容易答应兑现承诺的要求。
销售人员很会利用这一点,他们会使人们预先站到一个立场上(这个东西很划算,活动很实惠,这个东西特别好、特别适合我),最后很多人就会按照这个要求做(所以我要买下来),还以为是自己自愿的。
要注意的是,承诺有效是有前提的,必须要让作承诺的人感觉不到压力,认为是自己自愿的没人强迫的。
这个方法能帮我们应对很多的小难题。比如,把自己的计划公布出来,让别人知道,这样为了保持承诺一致,自己就会奋力地完成计划任务。
比如,想孩子改变懒惰的毛病,要先让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勤快的孩子,这样他会表现也勤快孩子的行为,变成一个勤快的孩子。
04
当然, 承诺一致原则也会让我们容易被骗。如何避免呢?
作者推荐的第一个方法看起来很感性,主要思路是识别出自己并不是真的愿意,于是自己就不会去产生一致的行动了。
他认为,我们应当倾听来自身体,肠胃和心灵深处的信号,识别自己是不是真的愿意。
据心理学家研究,人们在接收信息的时候,我们总是先体验到感觉,过上短暂的一瞬间之后才会将之理性化。
面对我们本来不乐意做的事情,我们第一反应是会抗拒的。这种抗拒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有的人体现在肠胃一紧,有的人体现在心里不舒服。
第二个方法偏向于理性。主要思路是切断作出承诺。当我们搞不清楚最初的承诺是否正确的时候,这个时候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知道了现在的这个情况,如果我能回头,还会做出同样的承诺吗?
比如,有狡猾的销售员,一开始跟你提出某种优惠,让你买他的东西。当你被打动了,准备付款购买的时候,他告诉你:不好意思啊,我们总部刚打来电话,说是这项优惠刚改了,为了补偿你,我们愿意送你XX,您看行吗?
这个时候,你就要想:如果没这项优惠,光凭送XX,我会买这个东西吗?它真的实惠,我真的需要吗?
最先冒出来的灵光一闪,就是你的答案。
以上就是《影响力》第三章的主要内容,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