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看李笑来老师的文章,说一个人越早知道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对人生发展越好。我理解其实就是目标感,一辈子的目标如果清晰了,那么就更能够较快专注地努力去达成,专注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一、毕业十年,立业要趁早
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日企从开发开始,那时候边干边学的是PowerBuilder(公司起家时候用的语言,开发的系统那时候都用这个语言),同时公司还要求大家学习最基础的日语。那时候同时入司的小伙伴们,有的看似傻乎乎的就埋头开始学,也有很多在学习的方向上摇摆不定: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是C#和.NET,为什么还要学PowerBuilder这种过时的语言?大家都在学英语,如果我现在学了日语,那么是不是英语就废了?有没有可能同时学习?
毕业这么多年了,我也已经换了好几家公司,甚至换了城市。回头看看,当初看似傻乎乎埋头开始学的,现在已经是那家公司的中层员工了,成家立业也有好多年了;而当初犹豫不决的我们,现在好像都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人生无常,并不是说傻乎乎的这些小伙伴们,今天的取得的成绩多么让人羡慕,也不是说犹豫不决的我们,就混得如何的差。只是有一点最明显的地方,从毕业开始一直到今天,这些看似傻乎乎的小伙伴们,他们的内心至少在职业方向上是笃定和明确的,哪怕中间有过摇摆,到了今天也基本上不会有什么犹豫了。
成家立业,这些目标性非常强的人,在毕业的时候不知不觉已经决定了「立业」这一半了,而过了十年更是在「事业」上小有所成、安定下来了。
二、目标感来自什么?
这是一个疑问,写到这里的原因,是今天自己给自己的一个疑问,我的未来在哪里?如果我只能再活七年(40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或许这一段叫为什么没有目标感比较合适。
回想自己过去的这么多年,我的想法一致也是类似前面说的那种犹豫,很多时候会有这样的想法
- 为什么公司要我们学日语,而不是学英文,明显英语更流行
- 是继续做保险还是去做医疗健康或旅游?
- 如果ALL IN 房产投资,是不是风险很大?要不然还是算了?
- 是做保险业务?还是做保险产品?
有很多这样的想法在自我纠结,而且总是习惯性的会去做很多宏观分析的事情,比如好像房产市场要不行了,小阳春刚过就要熄火冷下来;好像保险业务风险很大。。。之类的。
总结来说,目标感不强有这么几种可能的原因:
- 缺乏积累,个人能力圈不明显
- 懒,很担心有一天明确了未来的方向,真的要开始努力去做
- 想太多做太少,宏观分析与实际努力不成比例,20/80开的话,实际努力可能连20%都不到
- 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个人能力圈不明显,另一方面来自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一件都没有做到。
- 目标没有写下来,没有切实有效的落地方案
我经常用抬头看路和低头走路来比喻宏观分析及微观努力,这两天是真觉得自己做了太多抬头看路的事情,而忽略了低头走路的积累。我也非常明白,低头走路是需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方法,如果一直抬头无法确定下来方向和方法,那么整套系统其实就是有问题的。
目标感比较弱的我,或许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来探索,但至少近期的目标、或者是一些基本的目标是可以完全明确下来的。努力多实践多试试了。
2019年4月22日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