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晚上,儿子做好功课,时间已近十一点。
他说:“我不想上床,我觉得我需要晃荡一会”。(本我露头)
我看出他有一瞬间的犹豫——这个点了,该不该晃荡,能不能晃荡。(超我露头)毕竟从上学那天起,我就开始给他灌输睡眠充足必要性。
但也只是一瞬间,我看出他还是决定晃荡一会。于是,我告诉他不要太晚,我先睡了。
我躺在床上,继续观察他的动静。他确实就是晃荡,啥都没干。大约十五分钟后,他朝着我的卧室喊“爸爸妈妈晚安”,就去睡了。从他的声音里能听出来晃荡之后,他心情不错。(在这件小事上,自我发挥出良好的仲裁功能,所以心情愉悦。)
自从上周开始跟《寻找佛罗伊德》读书会,我就更加喜欢观察儿子的行为,然后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很有趣。
昨晚,我批评了他几句,原因是我觉得他没有白天在学校抓紧时间写点作业,晚上回家写作业的效率也不高。(我的超我露头了)
他当场并没有反驳我,但完成作业后,他说:“妈妈,我决定和你谈一谈,是严肃地谈一谈。”
用了决定一词,让我感到他在内心是经过了一番考量。
“我今天在学校没有写家庭作业是因为我在完成常规作业。我觉得自己晚上写作业时大脑在高速运转,是足够专注的。”
他和我说这些话时,态度严肃而平和。我突然就有种被威慑到的感觉,我说:“你是不是觉得我对你的批评不尊重事实,你很委屈?”
“倒也不觉得委屈,有啥委屈的呢”。
我突然想起自己如他这般大时,最怕被冤枉,会觉得很委屈。及至长大成人,也是很怕被误解。
我眼前的这个少年,他和当年的我不一样,他能够清晰平和地表达“自我”,让我感受到他身上的力量。这力量使他能够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