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一、诗的起源
对于诗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我们的祖先出于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敬畏,通过唱歌跳舞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人们的期望。另一种说法是原始人一边劳动,一边发出简单而有节奏的呼叫,以此忘却劳动带来的短暂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地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二、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可分为诗、词、曲三大类。
1.诗
古代的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近体诗分两种:绝句和律诗。其区别在于绝句为每首四句,五言为五绝,七言为七绝;律诗为每首八句,五言为五律,七言为七律。绝句按格律要求可分为古绝和律绝,其中古绝对格律的要求不高,押韵但平仄自由,律绝跟律诗一样,讲就平仄,押韵严格。
2.词
词起于唐,盛于宋,最初在民间流行,是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词的派别可分成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和婉约派(柳永、晏殊、李清照等)
3.曲
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是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三、绝句的结构
绝句的结构大致可分为起承转合,其中“起承”关系紧密,“转合”关系紧密。所以常见的绝句结构还可以大略用两句一个美学段落的方式,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即所谓的“2+2”结构方式。比如流沙河先生曾经提出“画+话”的见解。前者的画就是叙述景物,铺陈所见。后者的话,抒情倾诉。起:引出话题,为下文作铺垫。
承:承接前面的话题,往下自然延伸。
转:在原有话题继续发展和递进,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合:把诗歌的脉络拉回,重新照应开头的话题,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起承转合之外的四种结构方式
1.Y字型的结构,即把“起”“承”合为一体,第一二句采用并列的句式。
如:《送苏州李使君赴郡二绝句其二》(唐·白居易)馆娃宫深春日长,乌鹊桥高秋叶凉。风月不知人世变,奉君直似奉吴王。
2.倒Y字型结构,“转”“合”融为一体,第三四句用并列的句式排列。
如:《秋江送别二首其一》(唐·王勃)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3.复合平行的线性结构,每句独立,没有起承转合痕迹。四句各成风景,各自面貌,但又相间相融,各呈妙趣。
如:《漫成一绝》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4.“吕”字型结构,前两句和后两句错落承接,隔句呼应。前后两句又各自构成一个独立空间。上句写景,下句抒情,整齐鲜明,匠心独具。
如:《竹枝词》(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浓愁。
四、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赋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
兴是寄托,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