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一种本能,它常会在遇到危险或威胁时出现,帮我们做好逃避或对抗的准备。因此,恐惧是一种正常、自然且必要的情绪。
恐惧产生时,大脑中位于海马体外侧的杏仁状双核——杏仁体变得异常活跃,会对威胁进行解码,发出警报。它对刺激的反应借由处理恐惧的神经回路实现,人们在处理这种情绪反应时存在两个不同的路径:
短路径:下意识、模糊、粗浅的脑回路,常常在12毫秒内做出反应,往往是在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之前就开始应对。恐惧短路径分解:恐惧对象——丘脑(情绪反应中心)——杏仁体(解码情绪)
长路径:有意识、有认知,即“被告知”的脑回路,相比短路径而言,它包含了一个对恐惧对象进行详细分析的额外步骤,大脑新皮层对情绪进行解码,过滤情绪,调整反应,以平和有效的方式来面对恐惧对象。恐惧长路径分解:恐惧对象——丘脑(情绪反应中心)——大脑新皮层(情绪解码中心)——杏仁体(解码情绪)。
孩子与大人相比,大脑尚未发育成熟,因此无法像成人一样做出理智的反应,孩子们面对危险和恐惧时,记忆中枢(海马体)开始活跃,出发回忆,只要恐惧的记忆被唤醒,身体就会进入警戒状态,即使恐惧的对象并不存在。孩子的恐惧有些是与年龄有关的暂时性恐惧,这些恐惧通常一闪而过。还有些是孩子在发现正面临着以前经历过的情形时,曾经的恐惧就会被重新激活,带来冲击和创伤,也被称为习得的恐惧。有些恐惧则是别人教的,是环境传播给我们的,被称为被传染的恐惧,它们都是没有必要的。
面对危险时,身体会无意识的参与其中,以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反应。恐惧时,身体通常会有如下反应:尖叫、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收缩、瞳孔缩小、胃部痉挛、身上起鸡皮疙瘩、发抖、出冷汗、暂时性麻木或括约肌松弛,所以吓尿了是真实存在的恐惧反应之一。
根据恐惧的强弱程度,可以对它们进行分类和命名:焦虑、恐惧症、压力、强迫症(强迫性行为紊乱是比焦虑症的一种)
当孩子经常感到恐惧时,家长应该首先要认真对待恐惧,同理心帮助孩子接纳恐惧,这是摆脱困境的第一步;其次不夸大,告诉孩子恐惧是正常的情绪;然后要有耐心,克服恐惧需要时间,这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程,最终目标是让孩子接纳你的方法;再次是侦查“敌情”,了解孩子恐惧的对象,找到合适的武器进行有效的应对;最后是搜集资料,扩大调查范围,帮助孩子成为研究恐惧对象的专家。
应对恐惧的武器有:1.用呼吸法、按摩、大笑、放声呐喊来安抚孩子的身体和感觉,帮助孩子掌握身体的主控权。2.通过绘画、击打来帮助孩子远离负面情绪并释放出攻击性,和他一起征服恐惧。3.强化孩子自我保护的意愿,通过虚拟人物、特定道具的具象化的形式帮助孩子保护自己。4.通过意象训练为孩子带来积极有力的画面,纾解内心的恐惧,让孩子感到更加强大也更有自行,巩固和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