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的内容是建议14:改造问题,渐入深学的幽境。
本章节一开始告诉我们什么叫问对,怎样才是问好,有两个评价维度和标准:1问题有没有一定的思维或内涵深度?2能否引发师生深度教学?这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冯卫东老师从五个方面告诉我们该如何改造问题,才能让学生进入升学的幽境。一有题目转向困难;二由他本转向生本;三有碎片转向框架;四有良构转向劣构;五由设问转向疑问。前两个方面,从问题四级来看,我们的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都在第一级就是问题由教师生成。转向之后,我们要让问题走向上一级。即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生成问题。更难的还有两级是学生根据教师给定课题来生成问题;学生能够生成课程领域内的问题。后面这两个有些难度。那么要让题目转向困难。他本转向生本该如何做呢?一,要相信学生发问的天赋,并适当逼问;二要训练学生发问的技能,老师可以以身作则。
在我们的实际课堂上,碎片化的问题很多。很多时候会连珠炮似的一再发问。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不能进入沉浸式的思考。那么对于学生构建知识、自主学习,这样碎片式的问题就很有弊端。我们的课堂问题要由碎片转向框架。第一问题宁少勿滥。只要能完成教学任务,有饱和思维容量,问题越少越好,甚至只有一个。第二先立骨架,后养血肉,先布棋局,再下棋子。在大的问题框架内,可以设若干具体问题,组织具体知识教学。就相当于先学母知识,再学子知识。
五个转向里面,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后面两个:由良构转向劣构,由设问转向疑问。这两个转向相通互惠。良构问题和设问基本上是一样的,就是答案事先预知,或者是不用经过较多的思维活动就能获得的问题。在文本中现成的存在着、稍加识别、筛选和提取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也就是在课堂上出现的异口同声,异人同见。这样的问题能让课堂很顺利的进行下去,不会出现出乎意料的情况。疑问和劣构问题在课堂上出现的时候会让课堂不是那么顺利,有可能会在课堂上出现出乎老师意料的表现和回答。鉴于这样的情况,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都是两个问题或者是设问。因为疑问的答案,不能为学而知,而且疑问必须有大量的,有一有难度的思维活动才能获得答案,而且答案未必唯一或者是固定。劣构问题正是因为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发育和激活能让孩子们进行创新。所以在课堂上有可能会造成老师讲课不顺,课堂环节不衔接这样的问题和现象。在这个时候老师有可能会避而不答,那么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毫无益处。基于这些冯老师才提出应该由良构转向劣构,由设问转向疑问。因为良构问题和设问都是比较浅显的问题对学生智能的发育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我们要多提高质量,富含思维内涵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才有益。
无论是题目转向困难、他本转向生本、碎片转向框架、良构转向劣构、设问转向疑问,只要我们用心置问,就是让学生由愚向智的转化,就会拥有更多优质的问题,并以此打开优质课堂的大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真学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