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晚上走进读书会,似乎已经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一群人,熟悉的,抑或是不熟悉的,只要围坐在一起,就能自然地升起一种信任安全,无需修饰,不加遮掩,在一起读书,在一起畅谈,说说笑笑哭哭,一切OK。我越来越觉得,读书比看书更受用,众人读书比一人读书更受益,渐渐地,我爱上了这种读书的方式,有时候真的怀疑,到底是喜欢读书呢,还是喜欢和这群人在一起的那种感觉,我想,两者皆而有之吧!
今日读书的内容“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提到“出世入世”,不由地想到最近在看《庄子》,其中一段: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在此文段中,孔子称面对好友死去在那里载歌载舞,有说有笑的二人为“游方之外者”,而称自己为“游方之外者”,这也就是后人提及的“方外人”“方内人”。
还有《红楼梦》一文中,
“宝玉过生日,妙玉给宝玉一个帖子,落款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妙玉自称“槛外人”而宝玉回应自己为“槛内人”。
出世入世,方外方内,槛外槛内,似乎都是一种说法,一个名词,在这里,我不想探寻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只是聊且抒发一下自己一点点一丝丝细小的看法,站在一己之见上,说说他们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处事。
世也好,方也好,槛也罢,顾名思义是一个范围,有些人游走于其外,有些人游离于其内,我想不论身处何地,但终栖于人间天地之中,而有别之处在于,智慧的高下,境界的宽窄,格局的大小而已,决定了看待事情处理事情的不一样。
所谓智慧,智慧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想来应该是一比聪明更高层次的东西。
聪明是一种生存能力,智慧是一种生存境界。聪明的人活得很累,智慧的人活得洒脱;聪明人表面上精明实际上糊涂;智慧的人表面上糊涂,实际上是真智慧。
上面这段文字是我百度搜来的,而我也想在此说说我眼中智慧,你也不妨聊且听听:
层次一:一日,一学生紧锁眉头来找我说她特烦,常有乱七八糟的事缠着她,挥之不去,散之不尽,我问她,你想对这些东西做怎样的处理呢?是解决那些事呢,还是解决事缠你让你烦乱呢?她说,事乱七八糟,我也解决不完,我就是不想再让这些事来烦我,我想静静,我就想静静!
那简单,我对她说,如再有事来找你,烦你,你就轻轻地说,“走吧走吧!”直到你把这两句话说得清晰清晰再清晰,直到脑子里不再有其他事时,你就赢了,她带着疑惑说,老师你这个办法好用吗?不试就怎知道呢?过了几天,她高兴地说对我说,这法还真挺好用的。
当我们不能除去烦恼不能摆脱乱七八糟糟心事时,不妨用一件事来替代它烦恼,放掉它,替代它,这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智慧呢?呵呵呵!
层次二:一日读书交流,我说,最近喜欢上了一句话,“树不发芽,不代表树没有发芽的才华,而是因为它没有遇到那个叫春风的东西”,就在我沉浸其中时,旁边一人说,如若它永远也遇不到春风呢?
是啊!如若遇不到春风又怎样呢,就像撒到地里的种子不会全部发芽,就像含苞的花蕾不会全部绽放,谁有曾想,春风也在苦苦地觅得属于它的那一棵树,而两者的相遇,仅仅只是一时间而已,也许是一世,也许是几世,也许是永远。相信时间,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必将给每一个都写出完美的结局。
当遇到一些事一些人,我们不妨跳出来,不要让自己在人和事上找对错求究竟,不妨让自己站的高一点,看的远一点,你就会“一览众山小”“心底无私天地宽”。
层次三:人,总喜欢纠结在环境里,缠绕在人事间,若要在行动上先行一步,在能力上提高自己,在信念上提升自己,在精神上丰盈自己,我想,这是一种大智慧,一个人要能升起慈悲心,要学会利他,要有大格局大视野,只有把自己放在尘世之外,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心量去看事看人、待事待人,渐渐地就会升起智慧,就会以智慧之心游走于人世间,阅尽繁华,素心依旧。
以此献给读书的我,和看此文的你,智慧就藏于我们的心中,而你我就是那一缕“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