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1498天,我30岁了。
今天,我尝试了新的工作,当做到一件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之后,觉得还挺开心的。
不过,我希望能够有不错的结果,这样今年涨薪就有希望了。
今天来说一说安全感这件事吧。
我之前安全感算不上好,谈恋爱的时候,就很明显。
只要对方不回自己信息,就会胡思乱想,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连觉都睡不了。
但是只要对方一回复自己,和自己聊天、说话,就感觉活过来了一样。
心理学上,认为这种表现是有被抛弃创伤的表现。
越是有被抛弃创伤,越是缺乏安全感,越是希望从伴侣的身上得到这些东西。
可是,越是把自己的安全感建立在别人身上,越是希望从别人身上找安全感,就注定永远无法建立安全感,因为对方的状态是不可控的。
所以在一次次更加感受到被忽视,被抛弃感后,安全感更加不好,甚至不想再建立任何的亲密关系。
之前看到一句话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停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害怕摔下,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所以安全感还是要来自于自己。
接纳自己,当自己接纳自己,就会知道不管自己好与不好,都会有人喜欢自己,而接纳自己后,自己也会变得更好,不会那么敏感,那么容易炸毛等。
疗愈自己,知道自己的创伤,为自己安慰。
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能力,一点一点的,确信自己有能力。
这个时候,就不会再害怕了。
我现在已经慢慢好多了。
今天看到李雪分享自己有几年的时间,很容易被激怒,容易歇斯底里。
我前段时间的状态也是这样,现在也是,只是没有之前那么严重了。我们的这些表现是一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一直让自己萎缩着,紧绷着,因为过于紧张和恐惧。当确定自己是安全的以后,高度紧绷的神经就开始释放,释放地有些过头。
就像长时间感受饥饿之后,会狼吞虎咽,会吃到自己撑,就像《活着》里面,那个大夫在被批斗后长时间吃不饱饭,当被找出来接生时,终于吃到馒头,最后吃撑。
李雪的状况慢慢变好,是因为她学着不评判自己,让自己的意识回到自己的身体上,呼吸、感受身体,温柔待己。
她也遇到了她的男友,就算她反应过激,他也不会评判,只是会觉得她是一个受伤、恐惧的小兽,然后撸撸毛,拍拍背。
就这样,李雪的应激反应慢慢变好。
我能体会到,是这样的。
所以,我也会继续接纳自己,安抚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受伤。
希望每个人都能接纳自己,自己给自己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