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段话,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其实不管读书或是工作事业,都离不开坚持二字。
贾平凹先生的新书《自在独行》,我整整看了一个月。
对贾平凹先生印象最深的可能是那本颇有争议的《废都》,在中学时代无意中看过,现在早已不记得自己看的是否是删减版,也没有对这本曾经的禁书留下多少印象,只留下愤愤不平的观感。
不知道是否作家们都随着阅历和见识变得越来越有禅意,贾先生这本书里记录了他的心路,和妻子恩爱时的家庭和睦,对女儿的爱也写了很多,随着成名并未带来利上的变化,家庭的变故,妻子的离去,慢慢的小爱变成了精神升华了大爱,变得爱物。
也不知道是不是人受伤了就会对身边的事物观察的更加细腻,一棵树、一块石头都能有更多的联想。他在书里慢慢写的更多的是爱树、爱古琴,爱拓片、爱落叶、更爱各种石头还有佛像的这些对物的爱,他身边好像每一个事物都为它们写了一篇相识的故事与陪伴的日记。
贾先生已经在追求着一种自在的禅意,他能写说,树木,四季的记载也,日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
他想说万事万物在天地宇宙间或是有着各自的生命路线。
当然,他也关心柴米油盐。在这本书里,看到我一篇他写的关于房子的文章。他说,人活在世上需要房子,人死了也需要房子。其实,人是从泥土里来的,最后又化为泥土,任何形式的房子,生前死后,装什么呢?
有一个字,囚,是人被四周围围住了。房子是囚人的,人寻房子,自己把自己囚起来,这有点像投案自首。活着没有房子,好像一个总统没有治理好国家一样,很丢人。时下的房地产很热,大款们也是广置房产,都要囚,囚了自己,还要给子子孙孙都有囚的地方.。人追求房子,是因为人有了房子,如鸟停在了枝头,即使四处漂泊,即使心还去流浪,那口锅的地方,有床的地方,心里吃了称锤般的实在......(我只想感叹,原来房地产热真不是21世纪后的事情,80、90年代一样如此),这篇文章写得很深刻,个人很喜欢。
贾先生的这本书还有大部分的内容,很多篇幅都透出他对生长的那片土地,商州或者我觉得概括为秦地,对这片土地有深深的眷恋,我们常说,不愿离开的是故乡。
他很喜欢秦腔、秦地、秦人,在关于故乡商州的文字里,看到陕西地方上的风土人情,那些接地气的文字只有对那片土地抱着深情厚意才能写出,很多词都是方言,蛋枣、山峁顶等等,经常还要用到度娘才知道意思。这和写作文老师要求真情实感是一样的,没有爱写不出好的作文。
黄土高原,五味巷的人情,仿佛声声入耳。而看了三边,对秦地的风貌印象又更深刻,宽阔、荒凉、狭长的黄土高原,有段对古长城的描述:月光下,沙海泛亮,草原迷丽,高高低低的长城,从脚下一头伸向天的东头,一头伸向天的西头,这伟大的建筑,从远古的时候,一座落在这里,沙再也没有埋住,风再没刮走......看着文字,有种画面感已经在脑海里了。
贾老师是几十年前爱旅行的文青,那时候就已经爱体会乡情了,实在很接地气,也让我对西安和更偏远的秦地有了向往,也许虽不能见孤烟直长的景象,但落日在长河里依然异样的圆。
他想告诉我们,爱人、物、故土、生活,这些是人生永恒的追求。
❈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应该少下来。 ——贾平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