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是未当理。”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导读】
1、延平,宋儒李侗,称延平先生。为程颐的二传弟子,朱熹曾从游其门,并将其语录编为《延平答问》。“当理而无私心”就出自《延平答问》。
2、先生主张心即理,故对延平先生的析心与理之言提出不同意见。又说佛家抛弃世间五伦及人间正常情欲,其实还是为一己弘佛之欲,有掩蔽天理之嫌。当然,圣人之言,各取所需。
【译文】
陆澄问:“延平先生说,合乎天理而没有私心,这合乎天理和没有私心,如何分别呢?”
先生说:“心就是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乎天理。不合乎天理便是有私心。如果把心和天理分开来说,恐怕不太好。”
陆澄又问:“佛家于世间一切情欲、私心都不沾染,似乎是没有私心,但是将家庭和外在人伦关系一概抛弃,却也不合乎天理。”
先生说:“佛家和跟世人的要情欲是一回事,都是要成就自己的私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