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两名同学,磊和聪。
磊是我们班公认的最勤奋的同学,早上来的最早,清晨5点钟就能在教室看到他的身影;晚自习,走的最晚,不到10点钟决不走人!篮球场从来看不到他的影子!课间10分钟,也从不出去玩!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做题,也不怎么和同学聊天!
聪了,先讲一件他的趣事,至今还记得了。那是下午第一节物理课,上了大概一半的时间,听到门外一声“报告!”,严肃的物理老师问:为什么迟到……?他答:睡过头了!全班哄堂大笑!他每次来教室基本都是踩着点来的,偶尔还迟到!他是篮球场的常客,不是在球场打球,就是在边上看别人打球!是课间十分钟的活跃份子,他在哪里,哪里就笑闹声一片!他是我们班最让我们羡慕的人,会玩,学习成绩又好,一直是年级前三名。
磊好像是拼了劲的在学习,但学习成绩一般,总是上不去,属于我们班的中等生,高考后去了一所三本学校。聪去了一所211大学继续深造。
当时我觉得,聪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天才吧,这辈子估计只有膜拜的份了……
02
《学习之道》和《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是我主题阅读——如何有效学习中的其中两本书。如果说《刻意练习》教会我怎样才能有效get一项新技能(带点痛苦的过程),那么《学习之道》则让我体会到了学习这一过程,其实可以随意又轻松,就像聪那样,哪怕你不是天才。
书中也给我们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场国际象棋比赛的快棋赛中,传奇象棋大师里.卡斯帕罗夫和另一名叫马斯努斯.卡欠森的13岁男孩对决,赛场时间紧迫,步步惊心,但卡欠森离开棋盘,到一边晃悠去了。这几乎等同于在尼亚加拉左瀑布上空走着钢丝,即兴来了个后空翻。结果出人意料,卡斯帕罗夫与卡尔森打平,没能完胜这个年轻的棋场新人。卡尔森即而成为史上最年轻的顶级棋手。
卡尔森的赛场策略藏着什么秘密了?怎么才能成为聪那样的“别人家的孩子”了?《学习之道》这本书是这样说的,供大家参考:
作者奥克利说这里面或许藏着专注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应用。神经学家指出,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大脑会频繁地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不停切换,这两种模式对学习都非常重要。想要发掘新点子,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最初的专注,接着也需要给注意力放个假,让它从眼前的问题上溜开一会儿。
卡尔森起身一边晃悠时,或许正是让思维暂时脱离了专注模式。同样关键的是,与此同时,他发散思维下的直觉仍在为这场比赛暗度陈仓。需要强调的是,卡尔森这种快速切换模式,灵光闪现,不仅依赖于国际象棋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有他长期实践而来的直觉技巧。
专注模式让我们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发散模式在我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做其它放松的事情的时候,就会乘虚而入,上蹿下跳,高屋建瓴地搜寻解决方案。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切换,这要才会事半功倍,轻松学习。
03
平时我们也可以试试,专注过后,让发散模式先飞一会儿!
清晨写作的时候,憋了2小时才写了800字,那索性关上电脑,去外面听个音乐跑个步,回到家收拾一下自己,吃个早餐,再接着写!
学游泳的时候,练习了2小时也不能一口气顺畅的游到泳池的另一头,那就先离开,上网的时候顺便看个游泳的教学视频,过两天再去游!
考驾照,学习倒车入库时,一直不能很准确的倒入,不防告诉教练,下车在旁边站一会儿放松放松,看看蓝天白云,看看别人倒车入库的过程,再上车继续练习!
……
04
最后梳理了三点使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先有专注模式下生成的思路,再有发散模式下的灵感涌现,所以面对困难问题,我们必须先用专注模式奋斗上一阵子!
2、有时候越是苦思冥想,得出的想法越是味同嚼蜡。长期专注后,注意启用发散模式,会事半功倍。
3、别指望只靠发散模式,就能轻轻松松地如愿以偿。几个小时就足够发散模式取得重要进展,但时间不能太长,不然灵感还没来得及传给专注模式就会消逝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