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才融合”的系统思维,构建与城市相适应的人才工作体系。

要具体来讲,就是要紧扣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构建精准高效、保障有力的人才工作体系,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一是聚焦“产业链”,构建“需求导向型”人才引育体系。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必须把人才引育牢牢扣在产业链上,精准解决“缺什么人、引什么人、育什么人”的问题。一方面,要摸清需求底数,围绕重点产业链,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动态编制产业人才需求目录,把各产业链急需的领军人才、技术骨干、青年后备人才等清单列清楚、搞明白。另一方面,要创新引育机制,推行“企业点单、政府买单”,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政府就精准对接、全力保障。对产业链头部企业急需的领军人才,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一事一议”制定政策,从项目扶持、科研经费到生活保障,拿出“一揽子”方案;对行业紧缺的技术人才,要联合高等职业院校开设“订单班”“冠名班”,按企业岗位标准和需求开设、优化课程,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的有效衔接;对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要共建实训基地、共享师资,有计划地培养技能人才,确保人才供给跟上产业升级的节奏,让人才真正成为产业链发展的“硬支撑”。

二是聚焦“创新链”,构建“平台聚才型”人才承载体系。要把高能级平台载体作为聚才的“强磁场”,让人才有地方干事、有条件创新。一方面,要高标准推进重点平台建设,完善科研设备、资金保障、后勤服务,构建“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产学研育协同生态,让人才来了有设备用、有项目干。另一方面,要支持龙头、链主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组建“飞地”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围绕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搞联合攻关,发挥创新联合体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科研人员+企业工程师+市场专员”的团队,推动“实验室成果”快速变成“生产线技术”。

三是聚焦“生态链”,构建“全周期服务型”人才发展体系。引才是基础,留才用才更关键。要从“引得进”向“留得住、用得好”转变,打造覆盖人才成长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条,让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要建立部门统筹协调、各司其职、整体推进的人才服务事项联办快办机制,探索人才“关键小事”24小时响应和服务绿色通道机制,提高服务保障效率。建立健全人才公寓、公租房、青年人才驿站等多元化安居举措,提升人才安居保障水平。健全子女就学市、县(区)联动联办机制,优化完善高层次人才子女申请义务教育阶段转入学办理流程,解决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建立人才配偶就业帮扶机制,强化人才办、人才工作服务中心、行业主管部门、县区、用人主体协同配合,解决人才两地分居难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